目前分類:骨盆與腰椎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椎間盤的構造與功能

椎間盤位於脊椎本體之間(圖一左,淺藍色構造),主要負責吸震與緩衝,主要包含:

(1)髓核(圖一右,深藍色構造) : 膠狀物質,富含水分與彈性,會因受到的壓力變化吸收或排出水分

(2)環狀纖維韌帶(圖一右,淺藍色構造) : 在脊椎動作時產生張力來保護髓核,且由前後縱韌帶支撐

動作時椎間盤的結構變化舉例(2) : 身體前彎時因脊椎的前側壓力增加,會使髓核些微往後移動,後側的環狀韌帶則會受到牽拉01.jpg (1) 02.jpg (2)

 

椎間盤的病變

正常的椎間盤會隨著動作調整內部的壓力,且因為外側有環狀韌帶的保護,形狀上並不會產生太大的變化,但重複性的動作所造成的累積性傷害(:每天都需要搬很重的東西)或突然的快速動作或外傷都可能造成環狀韌帶的傷害,韌帶損傷後對髓核的保護力下降,在承受壓力時就可能產生椎間盤病變,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
03.jpg (3)
 


(3左一)為正常椎間盤構造
 

第一級bulge (3左二): 環狀韌帶有斷裂但形狀還是完整

第二級protrusion (3中間): 環狀韌帶有斷裂,且髓核破裂擠到外側的環狀韌帶

第三級extrusion (3右二): 髓核物質擠出環狀韌帶但還是與椎間盤相連。

第四級sequestration(3右一): 髓核與椎間盤分離,掉出環狀韌帶之外,遊離於椎管內。

 

椎間盤突出常會出現的症狀

疼痛: 主要是因為腫脹的椎間盤壓迫到對疼痛敏感的構造,如:韌帶神經根等,彎腰或久坐,咳嗽或打噴嚏都可能使症狀加劇。

神經症狀: 會依照突出的位置與突出範圍大小所壓迫到的神經根而有症狀上的差異,可能在單一側或雙側發生,有麻木或針刺等感覺異常的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痠軟無力的症狀

 

物理治療處置原則:

急性期處置:急性的發炎與關節腫脹會造成強烈的疼痛或神經症狀,主要的處置目的為控制發炎、止痛與保護受傷關節,可透過擺位(如圖4,趴姿,肚子下墊枕頭,若為頸椎間盤突出則可將毛巾墊在額頭下方,保留口鼻空間),讓椎間減壓,有機會使輕微突出的椎間盤復位,也可以透過肌肉放鬆技術與儀器治療減緩疼痛症狀,並搭配消炎止痛藥避免受傷部位過度發炎腫脹,此時期可在不加劇症狀的狀況下進行穩定肌群的訓練,頸椎 (動作如圖5)深層頸屈肌:下巴微收,後頸部延伸,腰椎(動作如圖6)腹橫肌: 肚臍往脊椎的方向貼近

04.png (4)

05.png (5)

06.png (6)

 

亞急性與慢性期處置:

這個時期可能出現許多椎間盤突出的相關病變,包括關節不穩定,關節腫脹,修復時產生的疤痕組織,或長時間發炎形成的骨贅會導致椎間孔或椎管的空間變狹窄,進而壓迫神經而產生神經症狀。因此處理的目標會放在: 處理組織沾黏,減少關節壓力與恢復肌肉功能提升關節穩定度

徒手處置: 關節鬆動術、神經鬆動術肌肉抑制與誘發技術等

運動治療: 穩定肌群控制訓練,肌力與肌耐力訓練

 

臨床上的常見問題:

(1)復健要做多久會好? 一般椎間盤突出會進行3-6個月的保守治療。因為椎間盤本身為缺乏血管的構造,只能靠擴散作用得到養分,修復期約需3-6個月,修復的過程中椎間盤的水分會回復,但因環狀韌帶尚未修復完全,很有可能因為錯誤姿勢或動作造成椎間盤再次被擠出,因此復原的過程中注意日常的姿勢動作與配合復健運動進行是非常重要的。

(2)需不需要開刀? 若是大小便功能已有受到影響,或持續性的肢體力量變差,會建議優先尋求外科協助,若沒有上述的問題,一般的研究顯示突出的椎間盤是可以被身體吸收的,若沒有反覆傷害的情形,突出的部分大多會縮小,因此建議可以先進行3-6個月的保守治療,若症狀沒有改善再尋求外科處理。

(3)如何知道症狀是否有改善? 椎間盤突出的症狀並不完全是依照疼痛程度來判斷嚴重程度,而是由症狀的位置變化來判斷的:

07.jpg (7)
 

(7) 橘色箭頭代表症狀由肢體端往身體的中心(頸椎或腰椎)集中,例如: 治療前的症狀為右腳趾麻,沒有其他症狀,治療後變成腰痛,但腳麻消失,即使疼痛程度可能比原先劇烈,但因為症狀位置從遠端往身體中心移動,即是代表症狀好轉

(7) 症狀下傳至肢體端(手或腳),例如:症狀剛發生時腰痛劇烈,過了一段時間後腰痛緩解,但腳趾開始出現麻的感覺,雖然疼痛程度下降,但因為症狀位置往遠端移動,即代表症狀惡化

 

若有任何相關問題,請尋求專業的物理治療師或醫師協助喔!

 

圖片出處:

  1. https://openstax.org/books/anatomy-and-physiology/pages/7-3-the-vertebral-column
  2. 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Displacement-of-intervertebral-discs-during-the-movements-of-the-vertebral-column_fig2_309449489
  3.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Hant/image-illustration/types-stages-lumbar-disc-herniation-herniated-289988012
  4. http://activebackcare.com.au/sleeping-positions-to-relieve-back-and-neck-pain/
  5. https://www.scranton.edu/faculty/kosmahl/courses/ortho/lab-tech/centralization-and-peripheralization%20.shtml
  6. https://www.necksolutions.com/neck-exercises/

     

    撰文者: 魏郁真物理治療師
     

    若您有任何疑問歡迎來電諮詢:)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 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文章標籤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囉,大家好,今天分享一段關於下背痛的影片~

 

在下背痛族群裡有很多是上班族,為什麼呢?因為大家忙著為五斗米折腰,長期固定在椅子上,讓身體產生了誤解,誤以為我們應該要這麼地使用,所以漸漸讓肌肉張力有了變化,腰椎及髖關節的屈肌變得緊繃,而腹肌、臀肌卻慢慢流失力量,有這個現象的群體就稱作下交叉症候群

 

那麼,下交叉又會對身體產生怎麼樣的傷害呢???各位,應該常聽到核心肌群吧?愛好運動的人應該都聽過用屁股使力吧?然而在下交叉症候群的人身上,該穩定軀幹的腹肌沒耐力、該產生推力的臀肌沒肌力,而且因為肌肉張力的彼此不協調、關節沒有辦法正確地在軌跡上滑動,慢慢地產生腰椎、髖關節傷害,這群人會有腰部的痠痛,嚴重點有麻刺的神經症狀;髖關節則是容易出現鼠蹊痛這種夾擠影響。

 

我們影片裡也會簡單介紹下交叉症候群的成因,但最重要的是交各位怎麼處理下交叉狀況,這才是源頭,不要腰痛醫腰、腿痛醫腿了!

加油加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pwrjfrpSvM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 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有長短腳的問題嗎?(文/信誠徒手訓練舘)

 

Chang-1_1.jpg

 

在門診中常常被病人這樣問起,長短腳的自我檢查其實很簡單,且照以下流程花五分鐘關心自己一下吧!

檢察一:坐姿檢察

在坐姿下赤腳踩地,並且將背部靠到底,後臀部往後將椅子坐深到底,感覺後側兩邊受力是否一樣,或者檢查是否有一個點特別的明顯有壓力,腰可以做簡單的前彎與後仰,看看症狀是否會增加!(如果臀部有單邊特別的壓痛點,有可能代表此邊骨盆後傾斜),沒有感覺也未必都沒有骨盆扭轉,詳細檢測還是要諮詢專業治療師與醫師

檢查二:站立檢察

赤腳站立雙腳打開與肩同寬,然後眼睛凝視著正前方,感覺雙腳受力是否一樣(需要注意的不是只有重心,還要感受足底壓力是否平均落在一樣的位置),有沒有哪一腳重或輕的感覺,站立時一樣要赤腳並且穿著寬鬆的衣服,或者可以在穿褲子時檢查是否有兩側鬆緊帶不對稱的情形,或褲子穿著後會變形歪斜(一邊過緊一邊過鬆)!

長短腳形成的原因:

長短腳原因非常多,最常見的長短腳有五大類型:

第一類:脊椎側彎

脊椎側彎在年輕女性中佔80%,也是長短腳的元兇,在脊椎側彎中因為脊柱彎曲或變型,使下肢骨盆代償性扭轉或彎曲,造成骨盆與腰、薦椎接合處彎曲不正常,骨盆與彎曲的脊椎都是治療的重點,輕中度的脊椎側彎是可以改善,而且不需進行手術(嚴重的則要穿著背架以及有可能需要手術協助改善角度),脊椎側彎的患者,幾乎所有病人都會有長短腳的問題,一定要及早治療才會有較佳效果。

第二類:骨盆傾斜(假性長短腳)

骨盆傾斜造成的長短腳也非常見,大部份傾斜側骨盆都會有一些不舒服的症狀,比如說大腿前側脹熱或後側痠麻等等,在骨盆傾斜的患者,又以喜歡穿高跟鞋和翹二郎腿的人最多,生活上的不正常姿勢也會造成骨盆傾斜,因骨盆傾斜所造成的長短腳是較容易治療的,但還是要盡早治療,避免不正常的組織增生造成日後處理的困難!!長期沒有處置,將可能導致身體錯誤失衡影響腰部與脊椎傷害,嚴重則會造成神經的損傷!!!

 

第三類型:腰椎與下肢手術後的長短腳

這樣的患者也在門診中跟醫師抱怨,說腳不痛但好像有一高一低的感覺,大部份醫師會說這是正常現象,但卻輕忽病質的本身,讓病患常常會有感覺我只有好一半,好像還怪怪的。術後通常造成長短腳原因有三:

  1. 融合:術前骨頭的傷害或斷裂,在醫師處置後將骨頭固定在正確位置,但骨質融合會使患側腳變長,即使差一點也都有差異性(生物機械力學就會不一樣)
  2. 肌肉:術後因為疼痛肌肉使用不當或者不敢用力的狀況,使的患側肌肉被動拉長卻喪失收縮的力量,造成術後肢體較為下垂的原因,這個原因很容易治療,但需徹底評估!

固定:術後常需要長期的固定:被固定的東西除了軟組織外,還有關節骨骼等等,這些都會使很多的韌帶關節囊縮短,造成固定後的長短腳,這個的治療原則是可以動就越早動,先把活動度做出來,避免組織持續萎縮!

第四類型:下肢骨骼傷害

因為髖關節或者膝關節的疼痛所造成的長短腳也很常見,髖關節傷害:無法使用正常髖部屈曲向前的步態,而使用骨盆下壓或者腰部扭轉來行走,走幾次下來髖關節除了肌肉無力與持續疼痛外,還造成骨盆不正常的傾斜,這在曾經跌倒過後的老人家非常常見;膝關節傷害:因退化性關節炎或者膝蓋骨的疾病(髕骨軟化、膝蓋內外翻或副韌帶拉傷)而疼痛會刻意避免膝蓋屈曲的動作(屈曲時髕骨壓力增大韌帶扭力變強)所以會被動的使腳踝和髖關節做出過大的動作代償,而造成肌肉性疲勞與疼痛,導致更多的問題。足踝傷害:扁平足與高足弓都會造成長短腳的危險,必要時要用鞋墊護具支撐保護!

第五類型:先天結構疾病

因先天性的疾病或重大疾病所造成的長短腳,在這樣的長短腳病例中,物理治療可以訓練缺乏肌力的肌群,促進肌力平衡,避免因為長短腳所造成後遺症與傷害!!

 

大部分的長短腳都是可以治療或改善,長短腳若沒有處理好,將會影響到下肢與軀幹而造成整體結構傷害,如長短腳造成的全身性肌肉疼痛,長時間腰痠,甚至脊椎側彎!不可不多加注意,若有症狀一定要趁早治療!

 

 

信誠徒手訓練舘擁有最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團隊,可以根據您的問題給予最好且有效的計畫,不要客氣有問題就與我們聯絡吧!!

信誠徒手訓練舘:(02272131470955437313預約或諮詢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初步預約單: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文章標籤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