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距骨前向夾擠症候群(Anterior Ankle Impingement Syndrome)

 

是否在多年前腳踝扭傷後,走路就一直卡卡的,甚至腳踝無法往上勾了嗎?

或者發生在運動時,出現腳踝前側不適的狀況了呢?

有可能發生了距骨前向夾擠症候群(Anterior Ankle Impingement Syndrome)

 

距骨前向偏移症候群是一種因踝關節前方軟組織受傷,常見反覆拉傷或扭傷產生關節囊或疤痕沾黏組織和硬組織夾擊(骨頭組織),使得腳踝前方空間變得狹小或者是受限,引起的夾擠疼痛或僵硬不適感的慢性疾病。


 


 

會有什麼好發因素?

 

常見一些狀況造成距骨前向偏移症候群

 

  • 腳踝關節穩定度不足:沒有恢復完全的腳踝扭傷,反覆發生關節囊、韌帶、肌腱等周圍軟組織受傷產生沾黏疤痕、腳踝肌力不足,無法將腳踝關節在活動中固定住。

  • 運動損傷:長期高強度運動,特別出現在腳踝需要反覆背屈/蹠屈的運動例如足球、籃球、網球、芭蕾舞者會發生跑、跳、蹲等動作。

  • 長時間腳踝前側壓力過大:可能是由於長時間穿著高跟鞋或鞋子太緊。

  • 距骨發生後移:可能是由於過度使用腳踝關節或重複性壓力所引起的。

  • 年齡:,隨著年齡的增加,腳踝的穩定度因為肌力下降及功能變差,此症候群的風險也隨之增加。


 

距骨在哪裡?

位於跟骨的上方,脛骨的下方之間,距骨作為在腳踝後足的關鍵骨頭,會透過跟骨傳遞承受著身體重量,與承受著行走時地面帶來的衝擊力,但也因為在深層,只能從腳踝前方觸診,

而腳踝關節,同時也是由脛骨(tibia)、腓骨(fibula)位於脛骨外側和距骨(Talus)三塊骨頭組成後足,距骨的底部和跟骨(Calcaneal)組成距下關節(subtalar joint),關節軟骨則負責吸收震動及壓力。

距骨功能則是讓腳踝做出背屈/蹠屈與內翻/外翻等複合動作。


 

(紅色區域為距骨距骨前向偏移症候群症狀位置)


 

距骨前移症候群的症狀會有那些:

 

  1. 腳踝關節活動受限:可能會使腳踝活動受限制,特別是將腳踝背屈時發生角度減少。

  2. 腳踝關節感覺卡住:在一些情況下,距骨前移症候群可能會導致足踝關節卡住或產生卡住感。

  3. 疼痛:最常見的症狀是腳踝前側尖銳的疼痛,疼痛可能會發生在在跑步、走路,爬山、爬樓梯、深蹲或承重時的其他活動時加劇,也可能活動後在腳踝前側鈍痛,像是夜間疼痛。

  4. 腫脹:腳踝前側可能會出現發紅腫脹。

  5. 其他症狀:包括在腳踝前側產生疼痛或灼熱感、無力感或麻木感,以及肌肉僵硬或緊繃感,此時若發現麻木或著感覺異常甚至無力的現象都屬於懷疑神經或其他組織有受損現象,建議前往專業醫療院所做進一步檢查。

以上症狀不一定會同時發生,會配合詢問病史及一些理學檢查來進一步確定狀況。


 

物理治療如何提供建議?


 

  • 急性期:

休息:在早期急性發炎期,首先會建議停止任何讓疼痛會加劇的活動,不要讓腳踝產生進一步的受傷,同時防止發炎情況惡化,讓身體可以開始進入恢復過程,等發炎疼痛等症狀逐漸緩解後,活動可漸進增加,然後再恢復到原來的活動。

 

在腳踝剛受傷時,物理治療早期介入,可以幫助恢復活動時程規劃進展,早日回到日常活動,同時也會降低後續再受傷的可能性。

 

  • 恢復期:

運動前充分暖身,讓腳踝的的活動度增加,會減少運動損傷的機會。

 

  • 腳踝穩定度運動:

訓練腳踝穩定,避免再度發生扭傷、拉傷等情況,同時也會訓練本體感覺,讓腳踝受傷的神經有效恢復,讓腳踝增加抵抗外力的能力,例如當踩到不平地面,會挑戰到腳踝穩定,才會有足夠能力拉回來。

 

B9AEF2A9-2374-4751-8706-A6DC4F8ECEC9.jpeg

如圖

 

 

 

 

單腳扶牆站 用另一隻腳採地的重量調整傷側負荷,維持平衡30秒,2~3回,感受重心位置。

 

 

  • 伸展運動:

目的是先建立完整的關節活動,優先建議在不痛的範圍內做,給予軟組織適當牽張,也會幫助軟組織復原的纖維排列較正常化,減低疤痕組織的沾粘。

 

主動的腳踝背屈/蹠屈 

坐在椅子上,另一腳平放踩在地上,膝蓋微微伸直,腳趾頭微微的張開,在加上腳板上勾的的動作,腳跟離地往身體的方向帶,感受腳底與小腿後側出現緊繃感,稍微停留10秒左右,再慢慢放回地上,可以10秒一下,10下一組,做2~3組。

 

920C6579-33C0-42BC-AE99-A5E42E5CA96D.jpeg

989162B8-0465-4009-89E7-46B0C577D829.jpeg

 

 

足內翻/足外翻

同樣也是坐在椅子上,另一腳平放踩在地上,膝蓋微微伸直,腳趾頭微微的張開,輕輕的在小腿不要移動太多的狀態,腳底往內側帶,感受腳踝或小腿外側微微緊繃感,稍微停留10秒左右,再慢慢放回地上,可以10秒一下,10下一組,做2~3組。

另一個方向,小腿也固定不動,試著腳板向外展,感受腳底內側或小腿微微緊繃感,稍微停留10秒左右,再慢慢放回地上,可以10秒一下,10下一組,做2~3組。

0233A631-EB20-4F45-AAAA-D515499538AB.jpeg

177408BE-192A-42AF-A71B-31D3F77C174A.jpeg

 

 

  • 肌力訓練:

使用重量、低次數訓練足底及小腿後側肌群,讓後側肌群足以有能力協助前側腳踝肌群,以減低腳踝前側壓力。

初期患者會建議使用彈力帶,可以依據個人狀況選擇不同強度的彈力帶,至少要有可以在完整角度都有用力感的彈性。

 

以下介紹可以用彈力帶做的運動

 

彈力帶做蹠屈 

 

E6BFD373-D6A0-4186-A40C-A8F954BF0768.jpeg

 

可以坐在床上或者地上,訓練的腳伸直,另一隻腳可以膝蓋稍微彎起來,讓腰部與腿後側比較能放鬆的姿勢,上半身微微挺起身體,將彈力帶繞過前足的位置,也就是腳底板前方,腳趾頭之間,用雙手拉緊彈力帶,抵抗腳底用力往下踩的感覺,這個動作可以做一組8~10下,依據個人狀況做2~3組,中間注意保持呼吸,不要閉氣用力。

 

彈力帶做腳趾頭抓握

 

D653A88D-41B2-4004-8793-F07291B6FAF5.jpeg

 

將彈力帶放在腳底下,試著用腳趾的力量,將前方的彈力帶往腳底板抓,可一組8~10下,依據個人狀況做2~3組,中間注意保持呼吸,不要閉氣用力,同時感受腳底用力位置。


 

運動過程以不出現疼痛為主,過程如果會疼痛產生增加的狀況,請立即停止,評估是否是動作錯誤,或者次數方法產生問題,詳細情況每個人狀況有所差異,以尋求專業人員評估後為主。

 

  • 徒手治療介入

 

局部深層按摩

當物理治療準確的找到造成軟組織夾擠的位置,找出是肌腱發炎了,還是韌帶組織沾黏,抑或是關節之間的關節囊受到壓迫發炎,會優先處理發炎沾黏組織,先減低整個踝關節發炎腫脹的現象,增加局部血液循環,幫助軟組織組織修復。

 

肌筋膜放鬆

找出異常的筋膜張力點,是否因此造成肌肉滑動異常的原因產生疼痛,筋膜放鬆增加了柔軟度,也可以促使肌肉較能完整發力,同時也會因筋膜拉緊的僵硬緊繃感也會隨之降低。

 

關節鬆動術 

鬆動腳踝關節,用來減少因骨頭之間的空間狹窄造成的夾擠現象,良好的治療師手感可幫助找出過於緊繃與異常活動的關節,回到較穩定的骨頭互相活動方向。


 

結語

在早期受傷初期,物理治療提早介入,可以幫助恢復,減少進入慢性疾病可能性,運動時要暖身可以幫助疼痛狀況減低,但若已經造成關節活動度受限度不足,或者不運動也疼痛的情況下,則需要尋求物理治療師或相關專業人員協助評估,找出原因,才能有效改善問題。


 

如有任何疑問,歡迎來電或官方LINE洽詢

 

撰文者:王綉婷 物理治療師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號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或0955437313 信誠徒手訓練舘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圖源資料來源:

 

Anterior Ankle Impingement Syndrome

:https://www.physio-pedia.com/Anterior_Ankle_Impingement_Syndrome

 

Focus On Anterior Ankle Impingement

https://www.newenglandphysio.com.au/article.php?aid=12

Sports Medicine: Anterior Ankle Impingement

https://www.nationwidechildrens.org/conditions/sports-medicine-anterior-ankle-impingement

 

Anterolateral Ankle Impingement

Duke’s Lesion

Edited by Michael Shereff, MD

https://footeducation.com/anterolateral-ankle-impingement/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腳踝扭傷復健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信誠徒手 的頭像
    信誠徒手

    信誠徒手訓練舘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