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短腳產生的原因有很多,常見的有五種類型脊椎側彎、骨盆傾斜、腰椎與下肢手術後、下肢骨骼傷害及先天結構疾病,詳細內容可以參考前面文章的介紹https://shincheng.pixnet.net/blog/post/42685554。而現在我們要來探討骨盆歪斜對長短腳的影響。骨盆歪斜造成的長短腳是屬於假性長短腳,又稱為功能性長短腳,也就是我們在躺姿下實際去測量腳長結構,量前髂骨上棘到腳內外踝連線是沒有明顯差異的。而在站姿下肌肉用力不均失衡,產生骨盆歪斜,自然就會有長短腳的問題。這種情況下的長短腳,它是可以透過徒手治療及運動治療來矯正的!

   

    那麼骨盆歪斜是什麼情形呢?我們知道骨盆是由後方薦髂關節和前方的恥骨聯合一起形成骨盆的環狀結構,協助轉移從脊椎傳到下肢的重量,過程中就需要周邊肌肉出力來維持骨盆的穩定。當肌肉出力失衡時,骨盆就會不穩產生歪斜,而骨盆歪斜可分為前傾與後傾,下面來一一介紹:

   

    骨盆前傾:常見於腰椎前凸姿勢,利用腰部肌肉豎脊肌、腰方肌過度用力維持姿勢,在坐姿下長期髖屈曲,造成髂腰肌緊縮,也就是所謂的下交叉症候群緊繃的肌肉,造成骨盆向前傾斜。而當前側髂腰肌縮短,造成後外側臀中肌延展無力,內收肌攣縮,使得股骨偏向內轉,脛骨內轉,足外翻等一連串影響。而腰方肌緊縮,內收攣縮患者會造成患側骨盆上提,好側骨盆則會下降,產生患側下肢功能性腳短,身體為維持平衡會代償偏向患側,使得腰方肌更加緊縮,陷入惡性循環!

   

    骨盆後傾:身體前彎時腹肌收縮,而等長受縮時則會把骨盆帶向後傾位置。而臀肌是在膝彎曲下使髖關節伸直的肌肉,常見的訓練如橋式,在等長收縮下也是促進骨盆後傾。當臀肌用力收縮,會使股骨偏向外轉,脛骨外轉,足內翻等效應,並讓腰方肌則得以放鬆延展,使患側骨盆下降,而產生功能性腳長。而腹肌與臀肌也是在下交叉症候群中放鬆無力的肌肉,需要訓練加強。

   

    臨床上很常見到骨盆前傾的患者,或許沒有發現到自己是否有長短腳,大多都是小腹前凸,患側抬腿時覺得鼠蹊部緊繃卡卡的,腰部痠痛,往往會針對腰部去做治療。但骨盆歪斜的問題沒有改善,問題久了還會合併薦髂關節障礙,若不將正確肌肉用力方式融入到生活中,症狀就一直反覆的發作,更嚴重還會使腰椎及髖關節提早退化,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可以做哪些運動呢?

 

一、 伸展運動:建議伸展到微酸緊繃就好,30秒/次,反覆執行5-10次

 

髂腰肌伸展:側躺患側在上,下方腳膝蓋彎曲,移動患側腿往後下方至床緣下,過程中維持肚子用力,若感覺到腰部受力,則不適合此運動。

 

長短腳骨盆歪斜的介紹

 

腰方肌伸展:站姿下膝蓋微彎,肚子用力讓骨盆後傾,一手扶牆,另一手抱頭往扶牆側方向做身體側彎,注意過程中骨盆穩定不向外偏移

 

長短腳骨盆歪斜的介紹

 

二、肌力訓練:建議10秒/次,反覆執行5-10次

腹肌訓練:躺姿下肚子用力,壓平腰部後方空間使骨盆後傾,過程中避免過度用力憋氣與頭抬起動作

 

長短腳骨盆歪斜的介紹

 

臀肌訓練:站姿下雙腳與肩同寬,膝蓋朝向2-3腳趾間,膝蓋微蹲,肚子用力縮,臀部向下出力,向後彎曲髖關節感覺腳跟壓地板,用力是在屁股外側及膝蓋內側,若是用力在大腿前側,則不適合此運動

 

長短腳骨盆歪斜的介紹

 

以上運動非治療處方,個案的狀況不同會需要個別的調整,故執行上如有不適,建議尋求物理治療師及相關專業人員評估。
如有任何疑問,歡迎來電或官方LINE洽詢
 
撰文者:楊馥壕 物理治療師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號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或0955437313 信誠徒手訓練舘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文章標籤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距骨前向夾擠症候群(Anterior Ankle Impingement Syndrome)

 

是否在多年前腳踝扭傷後,走路就一直卡卡的,甚至腳踝無法往上勾了嗎?

或者發生在運動時,出現腳踝前側不適的狀況了呢?

有可能發生了距骨前向夾擠症候群(Anterior Ankle Impingement Syndrome)

 

距骨前向偏移症候群是一種因踝關節前方軟組織受傷,常見反覆拉傷或扭傷產生關節囊或疤痕沾黏組織和硬組織夾擊(骨頭組織),使得腳踝前方空間變得狹小或者是受限,引起的夾擠疼痛或僵硬不適感的慢性疾病。


 


 

會有什麼好發因素?

 

常見一些狀況造成距骨前向偏移症候群

 

  • 腳踝關節穩定度不足:沒有恢復完全的腳踝扭傷,反覆發生關節囊、韌帶、肌腱等周圍軟組織受傷產生沾黏疤痕、腳踝肌力不足,無法將腳踝關節在活動中固定住。

  • 運動損傷:長期高強度運動,特別出現在腳踝需要反覆背屈/蹠屈的運動例如足球、籃球、網球、芭蕾舞者會發生跑、跳、蹲等動作。

  • 長時間腳踝前側壓力過大:可能是由於長時間穿著高跟鞋或鞋子太緊。

  • 距骨發生後移:可能是由於過度使用腳踝關節或重複性壓力所引起的。

  • 年齡:,隨著年齡的增加,腳踝的穩定度因為肌力下降及功能變差,此症候群的風險也隨之增加。


 

距骨在哪裡?

位於跟骨的上方,脛骨的下方之間,距骨作為在腳踝後足的關鍵骨頭,會透過跟骨傳遞承受著身體重量,與承受著行走時地面帶來的衝擊力,但也因為在深層,只能從腳踝前方觸診,

而腳踝關節,同時也是由脛骨(tibia)、腓骨(fibula)位於脛骨外側和距骨(Talus)三塊骨頭組成後足,距骨的底部和跟骨(Calcaneal)組成距下關節(subtalar joint),關節軟骨則負責吸收震動及壓力。

距骨功能則是讓腳踝做出背屈/蹠屈與內翻/外翻等複合動作。


 

(紅色區域為距骨距骨前向偏移症候群症狀位置)


 

距骨前移症候群的症狀會有那些:

 

  1. 腳踝關節活動受限:可能會使腳踝活動受限制,特別是將腳踝背屈時發生角度減少。

  2. 腳踝關節感覺卡住:在一些情況下,距骨前移症候群可能會導致足踝關節卡住或產生卡住感。

  3. 疼痛:最常見的症狀是腳踝前側尖銳的疼痛,疼痛可能會發生在在跑步、走路,爬山、爬樓梯、深蹲或承重時的其他活動時加劇,也可能活動後在腳踝前側鈍痛,像是夜間疼痛。

  4. 腫脹:腳踝前側可能會出現發紅腫脹。

  5. 其他症狀:包括在腳踝前側產生疼痛或灼熱感、無力感或麻木感,以及肌肉僵硬或緊繃感,此時若發現麻木或著感覺異常甚至無力的現象都屬於懷疑神經或其他組織有受損現象,建議前往專業醫療院所做進一步檢查。

以上症狀不一定會同時發生,會配合詢問病史及一些理學檢查來進一步確定狀況。


 

物理治療如何提供建議?


 

  • 急性期:

休息:在早期急性發炎期,首先會建議停止任何讓疼痛會加劇的活動,不要讓腳踝產生進一步的受傷,同時防止發炎情況惡化,讓身體可以開始進入恢復過程,等發炎疼痛等症狀逐漸緩解後,活動可漸進增加,然後再恢復到原來的活動。

 

在腳踝剛受傷時,物理治療早期介入,可以幫助恢復活動時程規劃進展,早日回到日常活動,同時也會降低後續再受傷的可能性。

 

  • 恢復期:

運動前充分暖身,讓腳踝的的活動度增加,會減少運動損傷的機會。

 

  • 腳踝穩定度運動:

訓練腳踝穩定,避免再度發生扭傷、拉傷等情況,同時也會訓練本體感覺,讓腳踝受傷的神經有效恢復,讓腳踝增加抵抗外力的能力,例如當踩到不平地面,會挑戰到腳踝穩定,才會有足夠能力拉回來。

 

B9AEF2A9-2374-4751-8706-A6DC4F8ECEC9.jpeg

如圖

 

 

 

 

單腳扶牆站 用另一隻腳採地的重量調整傷側負荷,維持平衡30秒,2~3回,感受重心位置。

 

 

  • 伸展運動:

目的是先建立完整的關節活動,優先建議在不痛的範圍內做,給予軟組織適當牽張,也會幫助軟組織復原的纖維排列較正常化,減低疤痕組織的沾粘。

 

主動的腳踝背屈/蹠屈 

坐在椅子上,另一腳平放踩在地上,膝蓋微微伸直,腳趾頭微微的張開,在加上腳板上勾的的動作,腳跟離地往身體的方向帶,感受腳底與小腿後側出現緊繃感,稍微停留10秒左右,再慢慢放回地上,可以10秒一下,10下一組,做2~3組。

 

920C6579-33C0-42BC-AE99-A5E42E5CA96D.jpeg

989162B8-0465-4009-89E7-46B0C577D829.jpeg

 

 

足內翻/足外翻

同樣也是坐在椅子上,另一腳平放踩在地上,膝蓋微微伸直,腳趾頭微微的張開,輕輕的在小腿不要移動太多的狀態,腳底往內側帶,感受腳踝或小腿外側微微緊繃感,稍微停留10秒左右,再慢慢放回地上,可以10秒一下,10下一組,做2~3組。

另一個方向,小腿也固定不動,試著腳板向外展,感受腳底內側或小腿微微緊繃感,稍微停留10秒左右,再慢慢放回地上,可以10秒一下,10下一組,做2~3組。

0233A631-EB20-4F45-AAAA-D515499538AB.jpeg

177408BE-192A-42AF-A71B-31D3F77C174A.jpeg

 

 

  • 肌力訓練:

使用重量、低次數訓練足底及小腿後側肌群,讓後側肌群足以有能力協助前側腳踝肌群,以減低腳踝前側壓力。

初期患者會建議使用彈力帶,可以依據個人狀況選擇不同強度的彈力帶,至少要有可以在完整角度都有用力感的彈性。

 

以下介紹可以用彈力帶做的運動

 

彈力帶做蹠屈 

 

E6BFD373-D6A0-4186-A40C-A8F954BF0768.jpeg

 

可以坐在床上或者地上,訓練的腳伸直,另一隻腳可以膝蓋稍微彎起來,讓腰部與腿後側比較能放鬆的姿勢,上半身微微挺起身體,將彈力帶繞過前足的位置,也就是腳底板前方,腳趾頭之間,用雙手拉緊彈力帶,抵抗腳底用力往下踩的感覺,這個動作可以做一組8~10下,依據個人狀況做2~3組,中間注意保持呼吸,不要閉氣用力。

 

彈力帶做腳趾頭抓握

 

D653A88D-41B2-4004-8793-F07291B6FAF5.jpeg

 

將彈力帶放在腳底下,試著用腳趾的力量,將前方的彈力帶往腳底板抓,可一組8~10下,依據個人狀況做2~3組,中間注意保持呼吸,不要閉氣用力,同時感受腳底用力位置。


 

運動過程以不出現疼痛為主,過程如果會疼痛產生增加的狀況,請立即停止,評估是否是動作錯誤,或者次數方法產生問題,詳細情況每個人狀況有所差異,以尋求專業人員評估後為主。

 

  • 徒手治療介入

 

局部深層按摩

當物理治療準確的找到造成軟組織夾擠的位置,找出是肌腱發炎了,還是韌帶組織沾黏,抑或是關節之間的關節囊受到壓迫發炎,會優先處理發炎沾黏組織,先減低整個踝關節發炎腫脹的現象,增加局部血液循環,幫助軟組織組織修復。

 

肌筋膜放鬆

找出異常的筋膜張力點,是否因此造成肌肉滑動異常的原因產生疼痛,筋膜放鬆增加了柔軟度,也可以促使肌肉較能完整發力,同時也會因筋膜拉緊的僵硬緊繃感也會隨之降低。

 

關節鬆動術 

鬆動腳踝關節,用來減少因骨頭之間的空間狹窄造成的夾擠現象,良好的治療師手感可幫助找出過於緊繃與異常活動的關節,回到較穩定的骨頭互相活動方向。


 

結語

在早期受傷初期,物理治療提早介入,可以幫助恢復,減少進入慢性疾病可能性,運動時要暖身可以幫助疼痛狀況減低,但若已經造成關節活動度受限度不足,或者不運動也疼痛的情況下,則需要尋求物理治療師或相關專業人員協助評估,找出原因,才能有效改善問題。


 

如有任何疑問,歡迎來電或官方LINE洽詢

 

撰文者:王綉婷 物理治療師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號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或0955437313 信誠徒手訓練舘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圖源資料來源:

 

Anterior Ankle Impingement Syndrome

:https://www.physio-pedia.com/Anterior_Ankle_Impingement_Syndrome

 

Focus On Anterior Ankle Impingement

https://www.newenglandphysio.com.au/article.php?aid=12

Sports Medicine: Anterior Ankle Impingement

https://www.nationwidechildrens.org/conditions/sports-medicine-anterior-ankle-impingement

 

Anterolateral Ankle Impingement

Duke’s Lesion

Edited by Michael Shereff, MD

https://footeducation.com/anterolateral-ankle-impingement/



文章標籤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是信誠徒手訓練館的物理治療師黃于函 黃老師,以下為您簡介肩關節結構與常見錯誤姿勢與調整方式。

 

肩關節為人體裡活動度最大的關節,最主要的關節為肩胛肱骨關節,此關節為由肱骨頭及肩胛盂構成。肩關節能有如此大的活動度,主要是因為肩胛肱骨關節為一「球窩關節」,透過周圍的肌肉與肌腱的收縮拉扯,肱骨頭如一圓球在肩胛盂此關節窩(如一淺盤)裡轉動。

 

肩膀的結構提供了很大的活動度,兩面一體的穩定度就會相對的比較不穩;若周圍的肌肉與肌腱沒有好的控制肱骨頭在肩胛盂的動作軌跡,會出現動作過程中或持續性姿勢上的肱骨頭過度位移,而可能造成常見的肩膀問題,如動作過程中產生肩夾擠,或姿勢上產生圓肩的型態。因此肩關節周圍的肌肉與肌腱的彈性與協調性是很重要的。

 

「圓肩」為常見肩關節的錯誤姿勢,此姿勢因為周圍的肌群失衡,有些過度緊縮,有些穩定力量不足,而讓肩膀持續卡在前側,肱骨頭(圓球)會在關節窩(淺盤)的前側邊緣。若當肩膀要活動時,容易因肱骨頭脫軌在邊緣滾動,可能會夾擠旁邊的組織而造成疼痛。

 

圓肩的姿勢如下圖,會看到肩膀的肱骨頭向前向下,脫離原本位置,常合併肱骨內轉導致手掌心會朝向後方

3.png

 

圓肩的姿勢要伸展過度緊縮的肌肉,訓練肩膀外轉的肌群,並練習平時將肩膀擺在正確位置上

第一個建議的運動是雙手拿彈力帶,兩手手肘維持90o夾於身體兩旁,非訓練側手不動,訓練側拉開彈力帶,做肩膀外轉的動作,將向前向下的肱骨頭轉向外,使其回到對的位置,維持外轉動作10秒鐘後放鬆,重複動作10次。

4.png

 

第二個建議的運動是肩胛內收,同時打開胸前,伸展前側緊縮的 肌肉。

姿勢雙手掌扶牆,肩膀手肘自然放鬆,注意勿聳肩,做出兩肩胛骨向脊椎中間靠近的動作,此時胸前自然地打開,維持10秒鐘後放鬆,重複動作10次。注意此動作感覺用力位置要在兩肩胛的內側,勿在肩膀上側或腰部。

1.png

第三個建議的運動是伸展前側胸大肌與胸小肌。胸大肌的功能是把手臂拉向身體中間。胸小肌的功能是把肩胛骨前倾,也幫助肋骨的呼吸活動,若胸小肌長期過度緊縮,容易出現圓肩及肩胛前傾姿勢。胸肌的伸展如下圖,將手肘平貼於牆邊,上臂與身體及夾角可分成60o90o120o,雙腳踩弓箭步姿勢,肩 膀放鬆下沉後軀幹向對側旋轉,拉緊胸前肌肉,每次維持10秒鐘,重複動作10次。

 

5.png

 

 

另外,平時必須多注意姿勢,對於肩關節就是很好的保健 方法。

如左圖,平時將向前向下的肱骨頭擺在正確的位置,讓肱骨頭維持在耳垂前緣與大腿骨大轉子的連線上,並將手心朝向大腿,如此姿勢將周圍的肌肉維持在舒服的長度上。

2.png

 

以上文章內容主述肱骨肩關節的結構與圓肩姿勢的相關運動,若有圓肩的情形,甚至已有不適感,或是有其他問題及相關需求歡迎尋求信誠徒手訓練館協助。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0955437313 信誠徒手訓練舘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撰文者:黃于函 物理治療師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紀較大的膝蓋疼痛患者尋求治療時,通常醫生會先照X光,觀察關節內退化的狀況,再決定治療的方向,例如打玻尿酸、人工關節置換...等。但有部份患者的X光顯示退化的狀況不嚴重,仍然被建議要朝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向前進。這時候可以先尋求物理治療師的幫助,或許可以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膝蓋疼痛除了膝蓋本身結構的損傷,更要尋找可能造成損傷的原因,尤其是髖關節與踝關節是否異常而造成膝關節的疼痛,以下提供幾個評估的方法,或許可以讓醫師或治療師有不同的思考方向:

 

       坐姿:

          1.觸摸膝關節內外後側,評估腫脹程度與瞭解可能緊縮的肌肉組織。

          2.測試腳踝背曲角度是否受限。(小腿後肌群是否過度緊繃或肌肉長度縮短。)

 

       站姿:

          1.站立時兩腳足弓高低是否異常。(足弓是否塌陷,造成下肢力學的錯誤。)

          2.兩腳單腳站立能力。(注意非疼痛膝蓋的下肢承重功能是否異常。)

 

       平躺:

          1. 測試髖關節彎曲、內外轉活動度。(臀部肌肉過度緊繃,或髖關節攣縮。)

          2. 測試髕骨活動程度。(髕骨位置偏移可能造成的膝關節發炎。)

          3. 測試近端脛腓關節活動程度。(是否影響脛骨的內外旋轉。)

 

評估動作示範影片

https://youtu.be/IXCsq-5l-fY
 

 

 

撰文者: 張得勝物理治療師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號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或0955437313 信誠徒手訓練舘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髖關節的脫位與物理治療

 

您的髖關節健康嗎?有沒有覺得自己的髖關節卡卡的,例如雙手抱膝的時候覺得鼠蹊部緊繃,或是運動時總覺得屁股出不了力,說不定你有髖關節脫位的現象!很多下肢疾病以及有下背痛的人都會有髖關節脫位的問題,接下來就讓我來帶您了解有關髖關節脫位的知識,以及相關的物理治療。

 

什麼是脫位

 

脫位的定義是骨頭沒有位在關節的軸心上,但也沒有完全脫離位置。最常見的原因為周邊軟組織緊繃,將關節拉離中心位置,導致關節活動度受限或是肌肉失衡。通常肌肉會緊繃可能是我們過度使用、有固定的姿勢或習慣,例如三七步、久坐久站、翹腳等等。

 

脫位分類

 

一、前向脫位

 

因關節前側的組織例如腰大肌,無法在髖關節早期彎曲時提供穩定,造成淺層肌肉股直肌等髖屈肌過度活化。另外也會使臀肌在較短位置壓縮關節空間,造成股前傾的代償,嚴重的話就會伴隨有腰痛的現象。

 

1. 異常表現:髖關節測試旋轉角度變大、彎曲到底的時候鼠蹊部會有擠壓感、走路時無法利用臀部肌群、關節不在正中心的感覺等等

 

2. 可能緊繃的肌肉:髂腰肌、臀肌、股直肌、豎脊肌

 

二、內轉脫位

 

因髖關節內側組織例如內收肌群、髂腰肌緊繃,導致在做髖關節彎曲及旋轉的時候,會有角度受限情形,而當緊繃情形嚴重時,甚至會有神經壓迫症狀覺得內側大腿、小腿、髕骨下方、膝蓋前內側會有痠麻刺痛的神經轉移痛。

 

1. 異常表現:彎曲到底的時候鼠蹊部會有擠壓感、腳向外打開時內側會有牽拉感

2. 可能緊繃的肌肉:內收肌群、髂腰肌

 

三、向上脫位

 

較偏向退化或關節囊沾黏狀態,整體的角度都受限,其中內轉跟屈曲會受限較多。嚴重的話,因關節空間狹窄也可能影響經過血流,導致慢性的股骨頭缺血壞死。

 

1. 異常表現:退化跡象(X光下髖關節空間狹小)、各方向角度受限

 

四、向後(外)脫位

 

因腿後膕旁肌緊繃,讓臀肌只能在較縮短位置下收縮,導致做大腿後伸時,肌肉用力感會出現在腿後肌群較多,而無法明顯感受到臀肌出力。

 

1. 異常表現:股骨大轉子會較向外或後方凸

2. 可能緊繃的肌肉:膕旁肌、臀肌

 

 

物理治療與運動建議

 

臨床上來說,大部分都是前向或內轉脫位較多,可能與久坐的日常生活型態較相關。通常在臨床上的做法會經由動作及關節評估,確認需要放鬆的肌群,而針對那些肌群做手法的放鬆或關節的鬆動,之後再讓關節擺位在正中姿勢下訓練無力的肌群,反覆的操作讓我們疼痛周圍的軟組織張力及功能恢復正常。

 

接下來就為大家示範幾個可以放鬆或伸展的肌群,可以嘗試看看是否可緩解髖關節緊繃的不適感。但因每個人就算症狀一樣,引起疼痛的原因皆不相同,因此若操作起來更不舒服或有疼痛或是該出力的地方沒有感覺,即建議尋求醫生或物理治療師協助。

 

一、肌肉伸展、放鬆

 

提醒:伸展力道不需要到太強烈,有微酸、緊繃的感覺就可以了,建議伸展時間一次約30秒,反覆執行3次

 

■ 髂腰肌:

1.jpg2.jpg

 

首先,第一個步驟將要伸展的腳膝蓋跪地,微微收緊肚子帶出骨盆後傾。

 

3.jpgIMG_5825.JPG

 

第二個步驟,將我們身體的重心轉移到前腳一點點,帶出膝蓋跪地腳的髖關節向後伸直約略10度,切記過程中肚子都要保持收緊。

 

第三個步驟,如果前兩個步驟都能夠準確執行,可再加入身體向對側側彎,增加伸展力道

 

■ 內收肌:

IMG_5830.JPGIMG_5831.JPG

 

第一個步驟,可先盤腿腳掌相對,維持軀幹挺直

 

IMG_5832.JPG

 

第二個步驟,緩慢將身體向前,但同時保持軀幹直立,直到大腿內側有緊繃感就停

 

 

■ 臀肌:

5.jpgIMG_5834.JPGIMG_5835.JPGIMG_5861.JPG

 

第一個步驟,準備一顆網球或按摩球,將球定位在臀肌的起始點,可以是連接薦椎起點,或是在股骨大轉子的後下方

 

確認好位置借用身體重量,可以是背靠牆、躺姿、坐姿下,按壓欲放鬆位置,重複小範圍滾動約10次,然後在尋找鄰近緊繃點,重複這個動作約3-5次

 

二、運動訓練

 

■ 髖關節早期下沉訓練-髂腰肌:

注意:此肌肉訓練時應該會覺得靠近大腿根部或在靠鼠蹊部位置有肌肉收縮感,如果是在大腿前方的話,則是屬於用股四頭肌收縮,就不建議您繼續訓練此動作。

 

動作一

 

IMG_5838.JPGIMG_5839.JPGIMG_5840.JPG

 

第一個步驟,將訓練腳伸直,另一腳彎曲

第二個步驟,腳跟貼床,慢慢彎曲髖關節至大約30度

第三個步驟,若能力許可,可將腳跟抬離床面,在末端停留3秒

執行5次,重複1-2組

 

 動作二

IMG_5854.JPG6.jpg

 

第一個步驟,平躺將髖與膝關節彎曲90度,一開始可在小腿或腳跟下放瑜珈球支撐降低難度

第二個步驟,維持膝蓋彎曲90度,做出大腿上抬動作,動作慢、範圍小,大約移動10度即可

執行3-5次,重複2-3組

 

■ 臀橋式訓練-臀肌:

注意:此動作訓練應該要覺得臀部有用力感,若是大腿後側、外側、前側或是腰有用力、痠痛感,就不建議您繼續訓練此動作

 

IMG_5841.JPG7.jpg

 

第一個步驟,雙腳彎曲腳踩地面,兩腳掌間距離約與肩膀同寬或在寬一點點

第二個步驟,腳掌下踩床面,將屁股慢慢抬起,讓肩膀、髖與膝關節約在同一條線上,或是髖關節可以略低一點,避免腰椎肌肉過度用力

可在末端停留3秒,執行5次,重複1-2組

 

■ 髖關節外轉-外展訓練-臀中肌(蚌殼式):

注意:此動作訓練應該要覺得臀部後外側方有用力感,若是在大腿側邊或骨盆較前側有用力收縮感,就不建議您繼續訓練此動作

 

8.jpg9.jpgIMG_5844.JPG

 

 

第一個步驟,側躺訓練的腳在上,髖關節彎曲大約60度左右,彎曲幅度越大動作越簡單

第二個步驟,維持雙腳腳跟不離開,上面的腳做出膝蓋向上方抬的動作,過程中可維持骨盆後傾穩定軀幹。上抬的幅度以不造成軀幹傾斜為主。

動作到末端的樣子應該像第三個圖,骨盆不過度後轉,軀幹保持一直線。執行5次,重複2-3組

 

● 提醒:訓練上有問題的,也就是發力位置不對的讀眾,若是本身就有疼痛問題或是想讓身體整體結構發力較正確的人,就可以讓物理治療師評估看看,是不是有以上講述的脫位現象喔!

 

結語

 

髖關節脫位不只會出現髖關節本身有疼痛的個案身上,有下肢疼痛的人,不管是腳踝、膝蓋、下背、薦髂關節疼痛,也都需要去篩檢確認是否有髖關節脫位現象,因為下肢主要是承重的關節,若有其中一個關節發生問題,就很容易朝鄰近關節影響。

 

● 提醒:此篇文章討論的脫位探討以軟組織造成的失能為主,若是有明確受傷病史導致的髖關節疼痛,建議直接給專業人士評估整體狀況。

 

撰文者: 張怡安物理治療師

 

信誠徒手訓練館: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號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或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文章標籤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髖部穩定改善下肢疾病

 

俗話說一招治百病,如果是要改善下肢的疼痛或避免傷害的話,應該就屬臀部肌群穩定訓練CP值最高了。不論你是髖關節疼痛、膝蓋退化、跑者膝、髕骨肌腱炎,或是想預防十字韌帶受傷,髖部穩定訓練都能夠帶來好處,接下來就帶大家了解為什麼髖部穩定能夠帶給大家這麼多好處,又應該要如何執行呢。

 

什麼是髖部穩定訓練

 

髖部包含了最常聽到的臀肌,還有深層外轉肌等肌肉,在穩定性的角色上,他們除了扮演了承受重量、吸收地面反作用力之外,還可以穩定骨盆及下肢關節的排列,特別是在單腳承重時有良好的控制,避免大腿骨做出過度內轉內收、小腿骨做出內轉的扭轉,以及膝蓋過度向前位移的狀況,如果有以上現象發生,則容易導致關節退化或疼痛的狀況發生。

 

 

什麼人需要髖部穩定訓練

 

1. 運動員: 有大量的單腳落地動作或是需要減速變向的運動員。研究顯示若下肢出現動態的膝蓋外翻(也就是膝蓋內扣的動作),將會增加外側膝關節壓力及十字韌帶壓力,造成膝蓋疼痛或是韌帶肌腱受損。

 

2. 膝蓋、髖關節退化患者: 缺乏穩定肌群支撐關節空間、分散關節壓力,讓壓力直接落在韌帶及骨頭上。

 

髖部穩定訓練動作示範

 

在運動示範之前,首先必須確保疼痛是否會影響訓練,若動作過程中會產生疼痛,建議可先找物理治療師評估是否有關節角度受限、肌肉過度緊繃等現象,影響肌肉的用力。

 

▲以下動作都會要求下肢在做出彎曲動作時,膝蓋朝向第2.3腳趾之間,以維持良好的關節排列,避免膝蓋內側或外側壓力過大。

 

在訓練下肢運動時切記,都需要先啟動我們的核心來穩定軀幹及骨盆,避免腰椎過度前凸或肋骨外翻等代償姿勢

 

啟動深蹲時,想像髖關節向臀部後方塞進去的感覺,誘發臀肌收縮

 

◎雙腳微蹲

目的: 先學習臀部受力的感覺,讓臀部的大肌肉群承受重量

 

動作要點:

■雙腳與肩同寬,微收核心及深層臀部肌群帶出些微骨盆後傾

 

IMG_5674.JPGIMG_5675-2.jpg

 

■向後彎曲髖關節及帶出膝關節些微彎曲,感受臀部後側及外側肌群收縮用力,還有大腿內側及前側股四頭肌的活化

若動作過程中沒有臀部用力的感覺或大腿覺得特別痠痛則表示動作錯誤。可加強臀部彎曲(後推)的啟動,來增加臀部肌肉的活化。

 

IMG_5676.JPGIMG_5678.JPG

 

 

左右重心轉移訓練

目的: 增加臀中肌穩定骨盆的能力,避免進入單腳訓練時,出現對側骨盆下掉的情形

 

動作要點:

■起始動作與雙腳微蹲相同,接著將重心向一側移動,增加單側臀部受力

■過程中會特別覺得臀部後外側收縮感增加以保持骨盆水平

 

IMG_5678.JPGIMG_5685.JPG

 

錯誤的動作示範: 膝蓋內扣 (膝蓋沒有對齊腳趾2.3趾之間),過度外推屁股、骨盆沒有維持水平

 

 

IMG_5719.JPGIMG_5718.JPG

 

分腿蹲 (與一般重訓分腿蹲不同)

目的: 進階至類似單腳訓練及增加下肢關節彎曲角度,增加肌力表現

 

注意: 此為較進階動作,若過程中有疼痛的話應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動作要點:

■將訓練腳擺置前腳,後腳約離前腳一個腳掌的距離,

■將後腳微微踮起,此時把大部分的重心放在前腳 

■確保骨盆不產生旋轉歪斜下,與微蹲方式相同,彎曲髖關節到較大角度(過程中保持後腳跟輕微下踩的力,以及避免後腳膝蓋後頂),以增加肌肉的活化程度

 

IMG_5722.JPGIMG_5723.JPG

 

結語

對於已經有疾病徵兆或疼痛的人,透過訓練讓身體習慣使用大肌群承受重量,以減輕關節及韌帶的負荷,無疑是先降低受傷組織發炎的第一步。但如果有越做越痛或是臀部怎麼樣都感受不太到用力的感覺,就建議尋求醫師或物理治療師先幫您評估或是介入治療。臀部肌群的誘發啟動只是治療的其中一步,而更詳細的狀況就必須依據個人的情況而有所調整。最後,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到大家!

 

 

撰文者: 張怡安物理治療師

 

信誠徒手訓練館: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號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或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文章標籤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說頸椎痛已經變成現代人的文明病,長時間的因為工作或休閒使用3C產品,固定不動的姿勢讓我們的頸椎承受過多的壓力,漸漸導致脖子疼痛、手麻無力等症狀,嚴重的話甚至影響睡眠。這次文章主題想要讓大家認識頸椎肌肉骨骼疾病、物理治療能夠怎樣幫助我們,還有哪些運動可以在家嘗試。

 

頸椎解剖

 

頸椎與關節: 總共有七節頸椎,由小面關節連接兩個椎節。

肌肉、肌腱、韌帶: 骨頭周遭附著許多軟組織,提供關節穩定及做出關節動作角色。

神經: 脊髓位於椎孔(vetebral canal)內,分支成神經根通過椎間孔,再形成脊神經。

httpswppc.hkzh-hanttopicsdetail012.jpganatomy-new.jpg

 

下頸椎疼痛分類

 

活動度、動作控制障礙

 

因為局部的肌肉緊繃、關節障礙,使脖子活動度降低甚至引發疼痛,發生原因可能是急性的扭傷、落枕,又或者是長期以來的姿勢異常,不僅使脖子肌肉失能,也連帶影響到胸椎肩胛骨肌群的使用不當。

 

常見症狀: 頸部單側或中央疼痛、在動作執行到中間或最末端的時候疼痛、頸部肌肉用力的時候會出現疼痛

 

成因:

●小面關節卡住: 關節之間的相對滑動減少,過程中可能會覺得卡卡的,甚至有轉移痛的現象。

 

 facet rotation-2.jpgThe-patterns-of-referred-pain-from-the-cervical-zygapophysial-joints-7.png

 

紅色圓圈圈起處代表該關節需做出相對滑動的方向       當某一節脊椎有關節障礙而產生轉移痛區域

●頸部肌肉痙攣: 在頸椎處長期在前凸姿勢下時,深層屈肌失能無法穩定頸椎前側,及部分肌肉失去功能。導致在動作過程中,頸椎無法在中立位置下做出動作,例如旋轉頭部時伴隨側彎或後伸頭部。

 

posture.jpg

此圖為最常見的頸椎前凸姿勢,右圖(B)中較深的紅色表示過度活化且壓力大的肌肉,像是提肩胛肌及頭半棘肌。

 

徒手處置:

 

1. 小面關節鬆動術: 針對活動度受限的關節施予向前或側向的滑動,模擬關節間的移動,來增加活動角度。施行方法可讓個案在坐姿或趴姿下,治療師徒手推動小面關節,給予局部組織(例如:皮膚、筋膜、肌肉、韌帶、關節囊等等)機械性刺激來促進癒合,以及產生神經生理反應來減緩疼痛。

 

2. 軟組織處理: 深層屈肌張力處理、過度緊繃用力肌肉放鬆(可能是斜角肌、胸鎖乳突肌、上斜方肌、提肩胛肌等等),讓身體回到張力正常的姿勢下活動。

 

運動訓練:

 

1. SNAG:可自行操作的關節鬆動術,藉由毛巾將關節推向缺乏活動的方向

IMG_5578.JPG可使用毛巾或皮帶來執行,細節可參考影片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physicalmanual/videos/%E4%BF%A1%E8%AA%A0%E5%A5%BD%E7%89%87%E5%88%86%E4%BA%AB%E5%B0%8F%E9%9D%A2%E9%97%9C%E7%AF%80%E9%AC%86%E5%8B%95%E8%A1%93-%E8%A7%A3%E6%B1%BA%E4%BD%A0%E7%9A%84%E8%84%96%E5%AD%90%E7%96%BC%E7%97%9B-%E5%B8%B8%E8%A6%BA%E5%BE%97%E8%84%96%E5%AD%90%E5%8D%A1%E5%8D%A1%E9%A0%AD%E7%97%9B%E8%84%96%E5%AD%90%E7%97%9B%E5%97%8E%E4%B8%89%E5%80%8B%E9%81%8B%E5%8B%95%E7%A4%BA%E7%AF%84%E6%95%99%E4%BD%A0%E5%A6%82%E4%BD%95%E8%88%92%E7%B7%A9%E7%96%BC%E7%97%9B%E8%B6%95%E5%BF%AB%E8%B7%9F%E6%88%91%E6%8B%BF%E6%AF%9B%E5%B7%BE%E4%B8%80%E8%B5%B7%E5%81%9A%E5%81%9A%E7%9C%8B%E5%90%A7-%E4%BF%A1%E8%AA%A0%E5%BE%92%E6%89%8B%E8%AB%AE%E8%A9%A2%E5%B0%88%E7%B7%9A02-27213/524626835781093/

 

2. 深層屈肌耐力訓練: 練習使用深層穩定肌群,維持頸椎良好穩定,避免關節空間過度壓迫

IMG_5569.JPGIMG_5571.JPG

在屈膝仰躺姿勢下,先微收下巴,像是輕微點頭的動作,再將頭抬離床面約2-3公分(手下方可放一個手掌厚度),維持5-10秒鐘,重複執行10下,每一下之間可休息10秒。一個禮拜執行三天,每天執行兩次。此為較進階的訓練,若過程有引發症狀則建議先做收下巴的動作,讓頭留在床面上有良好的支撐即可。

 

3. 胸椎活動度訓練

IMG_5565.JPGIMG_5563.JPG

將雙肘置於板凳上,屁股後坐至腳跟位置以固定骨盆及腰椎,過程中想像胸口朝地板方向移動,感覺背部有緊繃感以及胸口有一個縱向延伸的感覺,來增加胸椎伸直的能力

 

IMG_5561.JPGIMG_5562.JPG

坐姿下,先將雙手置於前方,藉由左手的動作引導胸椎做出向左旋轉的動作,過程中可將視線盯著手腕的位置。於末端角度停留2-3秒,重複10次,執行2回合,來增加胸椎旋轉的能力

 

4. 肩胛骨胸椎肌群肌力訓練

 

IMG_5581.JPGIMG_5584.JPG

趴姿下,可在下方使用瑜珈球支撐自己身體,做出背部伸直的動作,搭配雙手舉起像Y的形狀來增加誘發肩胛骨肌肉。瑜珈球的使用可避免腰椎做出過度的前凸代償,也可以透過不穩定的球面增加動作執行的難度

 

伴隨神經症狀疼痛

 

因為脊隨或脊神經遭到壓迫,導致神經缺氧、受損引發疼痛,大多原因都是來自骨頭增生及椎間盤退化,另外還有肌肉如果在錯誤的平面下反覆執行動作,也容易使椎間盤突出,引起神經症狀。

 

常見症狀: 伴隨神經傳導痛(手麻、電流感、燒灼感)、上肢肌節無力、感覺異常

dermatome.jpg

若該節神經受壓迫,疼痛位置會與神經支配皮節的區域相重疊

 

成因:

椎間盤突出:主要是退化性原因導致椎間盤水分喪失,或是日常習慣使頸部朝某一特定方向受力過多使椎間盤向後凸出壓迫脊隨。

 

退化性骨頭增生:增生位置可能在脊椎椎體後方或是椎間孔位置,都有可能導致周邊經過神經因空間狹窄造成壓迫。

Cervial-radiculopathy-2.jpg

 

徒手處置:

1. 小面關節鬆動術

 

2. 神經鬆動術: 利用神經的走向給予一個外在張力,透過牽拉放鬆的方式來促進神經組織的血液循環,來改善症狀。

 

3. 軟組織處理: 通常有神經症狀的個案也會伴隨動作異常,因此找尋肌肉張力較高的地方,舒緩組織張力,也能達到有效的減痛效果。

 

運動訓練:

 

1. 自主神經鬆動

IMG_5579.JPG

正中神經鬆動: 依序做出肩膀下沉→ 手臂上抬110度→ 肩膀朝大拇指方向旋轉(外轉)→手腕伸直→ 手指伸直→手肘伸直,執行過程應該會覺得手的腹側以及手指前三指緊繃。可在尾端停留5秒,重複執行5次

 

2. 頸部等長肌力訓練

IMG_5575.JPGIMG_5576.JPGIMG_5577.JPG

可使用彈力帶或手掌施予額頭阻力,做出頸部前後左右四個方向的肌肉收縮,訓練肌力,建議停留5秒,執行10次

重複2-3回合

 

3. 深層屈肌耐力訓練

 

結語

以上講述到的症狀皆能透過物理治療有所改善,透過肌肉放鬆、關節鬆動、重啟肌肉正確動作模式,將肌肉與骨骼放在對的位置、出對的力氣,就能有效舒緩疼痛及預防復發。若您不確定你是屬於哪個分類或應該做那種運動來幫助自己,不妨尋求專業醫師與物理治療師協助,一起免除疼痛困擾!

 

撰文者: 張怡安物理治療師

 

信誠徒手訓練館: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號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或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圖片來源:

https://wppc.hk/zh-hant/topics/detail/0/12/

https://www.physio-pedia.com/Cervical_Radiculopathy

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The-patterns-of-referred-pain-from-the-cervical-zygapophysial-joints-7_fig1_273833917

 

 

 

文章參考:

Donald A. Neumann (2010): Kinesiology of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foundations for Rehabilitation (2nd edition), MOSBY ELSEVIER.

PETER R. BLANPIED et al.(2017): Neck Pain: Revision 2017.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2017;47(7):A1-A83

文章標籤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過了50歲之後,隨著年紀的增長,只要關節有大小的病痛,一給醫生檢查是否有常常被診斷出有關節退化的現象呢?不用擔心,研究指出只有在退化分級第四級或急遽疼痛等特殊狀況下才會建議手術介入,其餘以非手術介入(物理治療、運動治療、藥物治療、充分衛教等)為第一線選擇。以下文章將包含膝蓋退化疾病介紹、各式治療(以物理治療、運動治療為主)的介紹來幫助您減緩疼痛、失能!

 

 

膝蓋退化典型、常見症狀

 

◆ 疼痛在初期會是斷斷續續的鈍痛感,當活動量增加疼痛會隨著上升,反之若是休息疼痛則會減緩。隨著退化情況惡化,疼痛會轉變為持續性的瀰漫性疼痛,甚至休息或是夜間疼痛感都無法消去

◆ 常抱怨剛要啟動動作時或動作過程中會疼痛

◆ 關節動作時會有聲響

◆ 自覺膝蓋周遭甚至臀部會有肌力下降

◆ 關節活動度減少

◆ 關節腫脹

◆ 日常生活功能降低 (走路、爬樓梯、做家事等...)

◆ 心理狀況較負面、憂鬱

 

膝蓋退化是怎麼發生的?

 

目前對於退化的詳細機制、原因還無法完全理解,一般共識皆為軟骨因使用而退化、老化。但退化其實涵蓋許多原因,包括基因、機械壓力(mechanical force)、生物化學(biochemical process)、局部發炎(local inflammation)等因素。

 

另外,還有一些風險因子可能增加膝關節退化機率。一些內在因子包含年齡女性性別糖尿病更年期後、下肢天生骨頭形狀;又或是一些外在因子,例如坐式生活、社交環境、體重、飲酒、抽菸等。

 

★ 特別是體重的問題(BMI>30),多篇研究都有提到對於體重的控管!因為體重增加不僅僅增加關節的負荷,身體組成也會改變,同時容易造成體內發炎現象,甚至改變我們的行為,例如活動量的減少或是肌肉量下降。更有研究指出肥胖(BMI>30)人的退化風險為一般族群的5倍、過重(BMI=25~29.9)的人為2倍。

 

★ 對於活動量下降以及坐式生活方面,最直接影響的就是肌肉量下降,一般來說肌肉量約在30歲左右達到高峰,隨著年齡增加,一年大概降低3-8%,在60歲之後下降速度會更快,這也是我們常聽到肌少症的成因之一。而肌肉在於保護關節是重要的角色之一,因此後續介入方向也會多以鼓勵活動、增加肌肉力量為主

 

 

膝蓋解剖構造介紹與退化分級 

 

123.jpg關節.jpg

◆ 膝蓋一共涵蓋了三個關節面,上面右圖圈起來的的位置,任何一個關節面產生退化都是我們可以著手復健的地方。而左圖描述的是退化時,組織產生的病理性改變,包含軟骨的損傷、骨頭增生、滑液膜發炎纖維化等等

 

◆ 看X光時,通常會觀察幾點。關節空隙是否變狹窄、有沒有骨刺生成、軟骨下骨硬化變白、骨頭產生形變這四點。

httpswww.google.comurlsa=i%26;url=https%3A%2F%2Fheho.com.tw%2Farchives%2F137651%26;psig=AOvVaw0EISpR_WtseK0mtgDGlJtR%26;ust=1650589467919000%26;source=images%26;cd=vfe%26;ved=0CA0QjhxqFwoTCIiUop37o_cCFQAAAAAdAAAAABAV.jpg

第0期

第1期

第2期

第3期

第4期

無任何跡象

懷疑空間狹窄

可能有骨刺生成

懷疑空間狹窄

可看到骨刺生成

確定空間變狹窄

軟骨下骨硬化

多根骨刺生成

可能有骨頭變形

骨刺形成較大

明顯關節空隙狹窄

嚴重軟骨下骨硬化

產生骨頭形變


 

◆ 根據影像學檢查可以分辨退化在第幾期,了解自己在退化的進程。不過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影像學的檢查不等於我們的疼痛表述,研究指出當影像確定有退化的個案中,只有15%的人有疼痛症狀。

 

膝蓋臨床檢測與治療介入

 

美國風濕病學會指出若膝蓋在前一個月內疼痛天數占多數且合併以下至少三個症狀,就有很高機率可推測有退化現象。

主動關節活動時會有聲響

有晨僵現象,但少於30分鐘

年齡大於50歲

膝蓋骨頭變大(bony enlargement)

膝蓋骨頭有壓痛感

膝蓋沒有溫熱感

 

相信看到這裡,您們可以大致了解膝關節退化的一些機制與症狀。因為退化的機制有多種成因構成,因此我們的介入方式也不會只有一種,以下就讓我來一一介紹研究推薦的治療!

 

運動治療: 平均執行12周,每周3次的運動可有效減緩疼痛及促進功能

 

運動治療涵蓋任何種類的運動,以下特別介紹針對肌肉骨骼訓練,當然其他包含瑜珈、水中運動、跳舞、太極等等也有助於改善疼痛,因為運動帶給身體的改變不僅僅是只有作用在肌肉關節上,同時也影響著我們的心理,讓我們不懼怕活動、重塑大腦對於疼痛動作的錯誤認知。除此之外,運動也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使體內自行生成腦內啡(endorphin)以達到止痛效果。

 

另外,在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有建議成年人(18-64歲)一周的運動量須達到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一周兩次的肌力訓練。針對65歲以上族群更可以接觸不同種類的活動來強調平衡與肌力訓練,以促進功能及防跌。

 

P.s 中等強度為50%-70%最大心跳(220-0.6 X年齡),或是以說話測試中「可說話但無法唱歌」的程度,自覺在運動但不會到喘不過氣。且建議每一次運動至少10分鐘。

 

 

 

關節活動治療介紹

 

  • 膝蓋伸直: 正常膝蓋伸直角度為0-5度的過度伸直(hyperextension)

1-s2.0-S0030589819300811-gr2_lrg.jpg1-s2.0-S0030589819300811-gr3_lrg.jpg

◆ 可在長坐姿下,將腳踝處墊高,讓膝蓋順著重力帶往伸直方向,若覺得伸展程度不夠可在膝蓋上添加重量,或利用彈力帶協助伸展。坐姿直立程度可以改變,坐的越挺,就較容易受到腿後肌長度影響。伸展時間以自身狀況為主,可從1-2分鐘漸進至10分鐘,一天執行1-2次

 

 

  • 膝蓋彎曲: 正常膝蓋彎曲角度約為135度

1-s2.0-S0030589819300811-gr6_lrg.jpg

可在躺姿下,將髖關節彎曲90度,腳底板沿著牆壁順勢下滑,運用重力將膝蓋帶至更彎曲的角度。

 

 

阻力運動介紹

 

每一種動作訓練都採漸進式方法,若疼痛本身就很明顯就建議以低強度開始。每次運動中和運動完觀察症狀,只能產生輕微不適且不超過24小時,並且訓練完不影響自身走路模式。若感到中等程度疼痛則建議停止訓練或降低運動強度。疼痛可以運用0-10疼痛量表表示: 1-3分屬於輕微疼痛、4-6分屬於中等疼痛、7-10分屬於劇烈疼痛。

  • 股四頭肌訓練

 

 

IMG_5297.JPGIMG_5298.JPG

躺姿下,將訓練側腳伸直,另一腳彎曲穩定骨盆。動作指令為將患側腳的腳踝抬離地面,維持5-10秒,重複10次,執行2-3回合。

 

 

IMG_5301.JPGIMG_5304.JPG

◆ 坐姿下,做出患側腳膝蓋伸直動作,維持5秒,重複10次,執行2-3回合。若覺得太輕鬆可在腳踝處綁上沙包或彈力帶。

 

  • 臀肌訓練

 

IMG_5309.JPGIMG_5313.JPG

 

 

側躺姿勢下,患側腳在上方(訓練外展肌群)、或在下方(訓練內收肌群),做出大腿往天花板方向抬起運動,執行3回合10次的訓練,組間休息2-3分鐘,可綁沙包或彈力帶增加阻力,建議阻力強度為10RM(也就是這個阻力可以完成10下但做不了第11下)

 

 

IMG_5319.JPGIMG_5322.JPG

站姿下,患側腳為站立腳,做出些微屁股向後推(髖關節彎曲),另一腳膝蓋彎曲90度向外打開頂著球或牆壁,維持5秒鐘算一下,執行2-3回合10次的訓練。過程可交換腳做訓練。

 

 

 

IMG_5327.JPG

躺姿下,雙腳打開約與肩膀同寬,膝蓋彎曲約90~120度,腳掌可略為向外旋轉。在這姿勢下運用臀肌用力將屁股向上抬起,維持5-10秒重複10下,執行2-3回合。須注意過程中不應覺得腰部或大腿後側有過度用力感或痠痛感,建議可調整膝蓋彎曲角度,找到屬於您自己最適合臀部用力的位置。

 

  • 深蹲訓練

IMG_5314.JPGIMG_5315.JPG

靠牆深蹲: 腳跟離牆面一個腳掌長,雙腳與肩同寬,軀幹沿著牆面下滑,在可以承受的高度做停留3-5秒,重複10下,執行2-3回合。執行過程中可在前方擺放鏡子,確認是否有偏向某一邊,給予自己視覺回饋做矯正。

 

IMG_5316.JPGIMG_5324.JPG

坐到站訓練: 選擇一適合高度椅子,執行從椅子上站起動作,最低讓大腿與地面平行即可,若有困難可墊高椅子高度,重複10下,執行3回合。

深蹲(半蹲)訓練: 此為坐到站訓練的進階,站姿下屁股後方放置一張椅子,同時彎曲膝蓋及髖關節想像要坐椅子一樣,屁股輕碰到椅子之後即可站起。重複10下,執行3回合。過程中盡量維持耳垂下方、肩膀、腳踝內側中點在同一條垂直線上。

如果我做的過程還是會疼痛呢?

建議您尋求物理治療師的協助,透過治療師的評估,找尋可能疼痛的原因,例如膝關節周遭的關節移動不良: 此時就可以再細看到髕骨是否有偏向某一特定方向受限、脛骨是否有轉動不良、髖關節是否無法良好承重、肌肉是否有適當地被活化又或者過度活化等方面。因為這牽涉到較專業的部分,同時每個人的狀況皆不相同,因此會希望民眾可直接尋求治療師協助!

 

其餘型態運動或介入

研究建議除了運動治療的介入,個案也需要充分的了解相關膝蓋退化的衛教,包含疾病演化過程、疼痛機制、治療選擇、生活型態修正、減重等等。其他例如有氧運動、瑜珈、水中阻力訓練、游泳等運動型態,雖然能減少疼痛,但在促進功能及生活品質上並沒有太多研究有效證實其效果,大多都建議搭配阻力或肌力訓練來確保運動療效

 

輔具使用

  • 護膝

穿戴護膝對於疼痛及僵硬感有正向幫助,且可以促進功能,但沒有明確的研究支持其效益。

  • 鞋墊

不建議穿沒有足弓支撐(flat-insole)或是外側墊起的鞋墊(lateral-wedge insole),研究認為對症狀以及軟骨流失沒有效果。

  • 拐杖

建議給只有膝蓋退化的個案使用,若有合併其他關節則不適合,因為可能加重其他受傷關節的承重。

 

儀器治療

  • 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

缺乏研究支持使用,雖然可以使用在疼痛管理,但對功能上幫助沒有效果。建議當病人退化太嚴重或疼痛很嚴重時再給予。

  • 震波(ESWT)

研究建議可能可以使用在促進疼痛及功能,在短期內(4-12周)效果可能不錯,不過有一些紅、腫、痛的副作用。此外,研究發現1年之後效果與沒有接受震波的個案相同。

 

若執行過程中覺得疼痛不是,建議尋求物理治療師或相關專業醫療人員進行評估。

撰文者: 張怡安 物理治療師

若您有任何疑問歡迎來電洽詢

 

信誠徒手訓練館: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號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或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文章參考:

Lucie B., Jade T., Brigit D., Odette T., Marlene F., George A. W., Aline M. I., Karine T., Marie W., Inmaculada C. Á., Wendy G., Lucie L., Prinon R., Laurianne L., Gino D. A., Sabrina C., Shirin M. S., Ala’ A., Kim L. B., Martin V. E., Milena S., Sara M., Alison H., Glen P. K., Gail P., Jean-Philippe R., Marie-Martine L.and Linda M.,The Ottawa pane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2017.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Board of Directors, Management of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Non-Arthroplasty)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AAOS 2021.

 

Jonathon C., Jane F., Nirmala K. P. P.and John Orchard, Osteoarth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long-term safety implications for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201920:151.

 

Michelle J L.,Nicolas S. P.,M Elaine H.,George F. M., AJ G.,Michael A. M.,Knee Osteoarthritis: A Primer.Perm J 2017;21:16-183.

 

Hussain, S., Neilly, D., Baliga, S., Patil, S., Meek, R. Knee osteoarthritis: a review of management options. Scottish Medical Journal 2016.

 

Bennell, K. L., Hunter, D. J., Hinman, R. S. Management of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BMJ 2012.

 

Mitchell C.M. van Doormaal1, Guus A. Meerhoff, Thea P.M. Vliet Vlieland, Wilfred F. Peter.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physic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hip or knee osteoarthritis. Musculoskeletal Care 2020;1–21.

 

Rodney W.B., K. Donald S., Scot N. B., Adam N., Tinker G., Knee Osteoarthritis: Alternative Range of Motion Treatment. Orthop Clin N Am 50 (2019) 4254.

 

Kevin R. V. and Heather K. V., Resistance Exercise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PM R. 2012 May.

 

Hongbo C. , Xiaoyan Z., Hongjie H., Congying L., Qiaoqin W. and Shaomei S.,The effects of a home-based exercise intervention on elderly patien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2019.

 

圖片來源:

https://radiopaedia.org/cases/knee-series-osteoarthritis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63458414011029

 

https://heho.com.tw/archives/137651

文章標籤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