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勢不良已成為許多現代人的通病,不良的站坐姿及使用錯誤的姿勢活動,都將會對肌肉骨骼系統,甚至神經系統造成慢性的損傷,不知道各位讀者是否曾
有腰部酸痛、膝蓋疼痛退化甚至下肢長期腫脹的現象呢?上述現象皆可能與本主題有相關聯。
本篇將為各位介紹何謂下交叉症候群
(Lower-Crossed Syndrome),並教導如何自我檢視及使用運動去矯正。

  下交叉症候群主要起因是源於不良的姿勢,造成軀幹下半部的肌肉張力失衡所導致
 

01.png
 

  如上圖所示,下交叉症候群的人不僅是單一肌群所引發的問題,而是多肌群肌張力失衡所導致一系列的姿勢問題,可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1.腹部肌群無力  
腹部的核心肌群可說是支撐我們身體所有動作的基石,核心肌群的無力,會無法給予身體有效的支撐,而往往最常見及嚴重的就是引起臀肌失憶
(臀肌失能),因此核心肌群可說是臀肌的啟動的鑰匙。

2.臀肌失能
臀肌是我們人體最大的肌群,所有下肢的動作都須透過臀肌來做傳遞及輸出,除此之外,臀肌也維持了我們骨盆的平衡,臀大肌的收縮能產生骨盆後傾的動作出現,而往往長期辦公室久坐者,或是女性長期穿高跟鞋站立者常常會有骨盆前傾的狀況產生。

3.骨盆前傾
當臀肌過於無力,所產生骨盆後傾力量,已經無法抵抗前側緊繃的髂腰肌所產生的前傾力量,此時就會引起長期的骨盆前傾,並造成腰部後方的豎脊肌群緊繃(如上圖)
,而隨之而來產生的就是引發一系列長期的腰痠背痛緊繃等症狀。

  1. 下交叉1.jpg2.png

     

4.髖關節內旋即膝反曲
骨盆是連接我們軀幹及下肢的樞紐,當骨盆的位置錯誤,想當然必定會影響到我們下肢的生物力學排列
(髖、膝、踝)
3.png

 

過度的骨盆前傾會使我們髖關節外轉不足,而產生髖關節內旋的情況,而髖關節無法順利地有外轉功能啟動,將會造成臀部給予下肢的支撐大打折扣,此時行走及運動所產生的壓力將會分散在我們的膝關節、踝關節內側,甚至是腰部。因此常常看到很多人站姿下膝蓋總是打得比別人直(膝過伸),或是赤腳站立下可清晰看見足弓的內側塌陷明顯,引發膝關節的退化及腳底疼痛不適、腫脹,絕大部分都是因為上述狀況而造成。

 

4.png5.png

述因下交叉症候所造成下肢的不正常生物力學排列,而這些不正常的受力,都將造成肌肉在使用上的錯誤,對關節產生不當壓力,進而造成關節的損害與退化,並產生相對應的疼痛(麻痛、腫脹與肌肉無力感)
 

  如上述,下交叉症候群常見於工作長時間久坐、站姿不良,或是喜愛穿高跟鞋的女性族群,甚至是熱愛運動但姿勢不良者,因此重新調整失衡的肌張力可說是改變此症狀的首要課題。物理治療所採取的策略,需將過度緊繃的肌群(胸腰豎脊肌群及髂腰肌)給予適當的放鬆,並配合將無力的肌群(臀肌及腹肌)給予適當的運動訓練,才能根本的將問題給解決。
 

物理治療對改善下交叉症候群的處置
 

1.以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透過物理治療師的手給予精準的觸診,有效的使僵緊的肌做深層的按摩放鬆,進而將豎及肌群及髂腰肌緊繃對骨盆所產生的前傾力量給消除。
 

03.png04.png

 

2.透過運動治療(Movement therapy)將緊繃的肌群給予適當的伸展,並透過肌力訓練,使無力的腹肌及臀肌重新啟動。

 

  • A. 髂腰肌伸展
    • 我們可利用弓箭步對緊繃的髂腰肌進行伸展,站立姿下先行將一腳向前踩,並在腹部微微出力(縮小腹),及屁股微微收緊地的狀態下,穩定骨盆之後向前做位移,過程中避免伸展時腹部凸出及腰部過彎,並感受後腳的大腿前側至鼠蹊處,會產生微微痠緊感,並維持在此姿勢下30-60秒,重複執行3-5次,雙側輪流執行。

05.png

  • 平躺後將雙腳垂出床緣,先行選擇一腳慢慢地往胸口抱,髂腰肌緊繃者另一腳會開始產生緊繃感甚至會被拉離床面,因此需微微出力下壓,將腳固定於床面維持30-60秒,重複執行3-5次,雙側輪流執行。
    06.jpg

 

  • B. 骨盆後傾運動
     
  • 平躺下雙膝彎屈踩於床面,雙腿分開(避免出力時大腿內夾產生代償),髂腰肌緊繃者於此姿勢下,腰部後側會出現較大的空間,因此透過腹部及臀肌的啟動,收小腹將腰部後側空間填滿於床面,再搭配呼吸,使骨盆後傾的動作產生,並維持此姿勢30秒,重複執行3-5次。

07.png08.png
 

  • C. 臀肌強化運動-蚌殼式運動
     
  •  側躺下小腹微微收穩,微微收緊(避免骨盆前傾代償產生),雙膝彎屈腳踝互相併攏後,利用臀部的力氣將上腳慢慢打開,過程中會於臀部後外側產生略為痠緊感,即是臀部肌群出力時的感覺,若是腰部或膝蓋小腿處覺得酸緊則代表出力方式不當,需重新調整,一側可重複執行10-153-5組,雙側輪流執行。

09.png
 

  好的姿勢能幫助您避免掉很多日常生活的痠痛產生,更能讓喜愛運動者有更好的運動表現,若您發現有上述類似症狀產生,不妨可試試文中所提到的伸展與肌力訓練,並打破姿勢不良所造成的一系列惡性循環,若仍無法緩解,不妨找尋物理治療師諮詢,幫您做更仔細的評估及調整。

撰文者:冷明冀物理治療師

若您有任何疑問歡迎來電諮詢:)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 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 文中圖片出處:

http://www.pt.org.tw/pt_news_detail.php?Bid=8&Id=181

https://wupaul0612.pixnet.net/blog/post/350352616

https://www.budomart.com.tw/pages/adidas-lower-crossed-syndrome

https://empowerphysioclinic.weebly.com/education/category/34907259452599131456333103277339638243923891139638

https://www.i-fit.com.tw/context/1867.html

https://health.tvbs.com.tw/regimen/306358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3554

文章標籤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囉,大家好,今天分享一段關於下背痛的影片~

 

在下背痛族群裡有很多是上班族,為什麼呢?因為大家忙著為五斗米折腰,長期固定在椅子上,讓身體產生了誤解,誤以為我們應該要這麼地使用,所以漸漸讓肌肉張力有了變化,腰椎及髖關節的屈肌變得緊繃,而腹肌、臀肌卻慢慢流失力量,有這個現象的群體就稱作下交叉症候群

 

那麼,下交叉又會對身體產生怎麼樣的傷害呢???各位,應該常聽到核心肌群吧?愛好運動的人應該都聽過用屁股使力吧?然而在下交叉症候群的人身上,該穩定軀幹的腹肌沒耐力、該產生推力的臀肌沒肌力,而且因為肌肉張力的彼此不協調、關節沒有辦法正確地在軌跡上滑動,慢慢地產生腰椎、髖關節傷害,這群人會有腰部的痠痛,嚴重點有麻刺的神經症狀;髖關節則是容易出現鼠蹊痛這種夾擠影響。

 

我們影片裡也會簡單介紹下交叉症候群的成因,但最重要的是交各位怎麼處理下交叉狀況,這才是源頭,不要腰痛醫腰、腿痛醫腿了!

加油加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pwrjfrpSvM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 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r 14 Wed 2018 14:24
  • 落枕

( 文-信誠徒手訓練舘 )


    落枕就是一般西醫所說的「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造成的原因可能是肌肉拉傷或痙攣,或是頸椎的小面關節註1錯位所引起的急性發炎症狀,導致疼痛、活動受限。情況輕微者一般七天內會自然痊癒,但情況嚴重可能會上肢麻木、無力、甚至頭暈…等,而且持續惡化。緊張、壓力大、長期疲勞、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運動量不足…等生活型態會使自己對於肢體的感知能力下降,就容易有姿勢不良的問題。姿勢不良我們再細分為白天清醒時的姿勢跟睡覺時的姿勢。不論是正在工作時或是休閒娛樂時只要長時間將頸椎的位置擺在不適當的姿勢,或睡覺時身體習慣有大幅度的扭轉動作或是將雙手或單手擺在頭的上部,這些習慣都容易使頸椎本身與周邊軟組織產生功能上或結構上的失能問題註2,伴隨而來的就是長期的肩頸痠痛、脖子僵硬、習慣性落枕、椎間盤突出…等問題。

註1: 小面關節 ( facet joint也稱zygapophysial joints, zygapophyseal, apophyseal, Z-joints )
     小面關節位於脊椎椎體後外側的關節突上。是一種滑液關節(Synovial joint),包含關節軟骨、關節液與關節囊,位於硬骨表面。生物力學的功能上,每對小面關節負責指引與限制單節脊椎的動作。

 

頸椎背面觀 

undefined

圖片出處 https://physioworks.com.au/injuries-conditions-1/facet-joint-syndrome

 

頸椎側面觀 

undefined


圖片出處 https://chandlerazchiropractor.wordpress.com/tag/cervical-facet-syndrome/


註2: 功能上或結構上的失能問題(functional or structural dysfunction)
     功能上的失能是單純的肌肉緊繃且縮短、過度拉長且無力、痙攣…等現象,患者自己可藉由拉筋、按摩、或肌力訓練…等動作使肌肉恢復正常狀態;結構上的失能包含關節的錯位、因發炎時間過久產生的組織增生與沾黏、關節間隙狹窄產生神經壓迫…等現象,需要藉由外力才能使狀況改善的失能問題。

 

    急性落枕時我們建議先用冰敷休息來緩解症狀,只要脖子不活動時就會痛或是輕輕活動就很痛時都使用冰敷。冰敷時間一次不超過十分鐘,一小時一次。這時候如果自己強行轉動脖子或大力按摩,可能會使頸部肌肉有更嚴重的痙攣與腫脹的情形。急性落枕時若無法休息又得上班甚至從事勞力工作或運動訓練,到醫院或診所打針吃消炎藥也是一種選擇,此方法對於舒緩頸部肌肉有一定的效果,但對於關節錯位卻幫不上忙,若關節面的動作無法正確恢復則會造成頸椎關節提早磨損、轉動脖子卡卡或常有細小摩擦聲音…等現象。

    一般常見的整脊對於關節面的活動有幫助,可是要注意其風險,若有手臂麻痺、手指麻痺…等神經症狀時千萬要小心。如果只是單純的關節面錯位時,整脊可以說是快速又有效,但若是合併有肌肉拉傷或痙攣時接受整脊,則有可能造成更嚴重的肌肉拉傷與不適,不可不慎。

    急性落枕時徒手處置可以幫助您什麼呢?可以先從頸部淺層的肌肉一層一層的放鬆到深層,接著對於些微錯位的關節面作調整。不同於整脊,我們可以選擇更安全的方式使關節恢復正確活動軌跡。徒手牽引可以針對單一空間狹小的關節間隙建立出活動空間,接著施予動態關節鬆動術(簡稱NAGs或SNAGs)註3。處置過程中,利用患者頸部的主動動作,合併操作者的關節矯正手法,將特地活動受限的關節調整到正常位置。如此可增加原先受限角度的活動範圍,增加更多關節間的空間以減少壓迫,達成舒緩疼痛的目的。最後教導患者使用頸部深層肌肉自主收縮,要求自我脊椎穩定與增加身體感知能力,達成有效的恢復與預防未來的傷害。

 

註3: 動態關節鬆動術(簡稱NAGs或SNAGs)
    NAGS是Natural Apophyseal Glides的縮寫,指的是小面關節在正確的軌跡上被鬆動。使用徒手牽引力合併給予關節面向上向前滑動,最後打開小面關節。SNAGS是Sustained Natural Apophyseal Glides的縮寫,持續給予小面關節正確的關節活動指引力合併患者主動的頸椎活動達成關節鬆動目的。

     
     
您落枕了嗎?信誠徒手提供您完善的評估與徒手處置!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號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 或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舘

線上預約網址: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文章標籤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文-信誠徒手訓練舘 

 

    肩關節(肱盂關節glenohumeral joint)是身體中活動度最大且使用頻率最高的關節,不論是抓頭、抓背、梳頭髮、扣釦子、晾衣服…等日常生活動作都需要肩關節的參與,搬運物品、重量訓練、球類運動…等高強度高衝擊性的動作,更需要肩關節周邊肌肉與韌帶提供良好的穩定性與周邊關節註1協調性才能有良好的動作表現。若是肩關節或肩帶(shoulder girdle) 註2其中的一個環節出了問題,當下可能會出現些微疼痛且短時間內不會發現較大問題,慢慢的身體會發展出代償動作註3去避免引發疼痛的動作,當代償動作趨於穩定後劇烈的疼痛隨時會爆發,所以建議民眾若有肩關節疼痛的問題千萬不可大意。徒手處置對於肩關節初期小傷害可以有快速的改善效果,並且讓自己身體意識到該如何正確使用肩膀,以達到預防甚於治療的目標。若肩膀疼痛狀況發生有一段時間了也別擔心,透過專業的評估流程了解發生疼痛的來龍去脈,徒手處置也能協助您走向恢復的康莊大道。

 

註1: 周邊關節包括胸骨鎖骨關節(sternoclavicle joint)、肩峰鎖骨關節(acromioclavicle joint)、肩胛骨與胸廓組成的非真正關節(thoracoscapular joint)

 

註2: 肩帶(shoulder girdle)指的是身體前側的鎖骨(clavicle)與後側的肩夾骨(scapula)所包含的範圍。

 

註3: 代償動作指的是身體某個肌肉受傷後不敢用力或肌力下降,為了做出與未受傷前一樣的動作,身體使用了原先不該用力的肌肉去完成動作。更明確的說,代償動作是身體在不知不覺中使用了新的神經肌肉策略(neuromuscular strategy),使得神經與肌肉徵召的順序被改變了,甚至改變身體結構的排列去完成動作,其中包括了骨頭、韌帶、肌鍵、肌筋膜、關節…等。舉例來說,肩關節損傷的患者在做舉手的動作會合併聳肩的現象,如此習慣會造成肩關節本身愈來愈僵硬且肩夾骨活動度過大…等問題,單純的肩關節損傷最後會演變為肩膀痛、背痛、脖子痛、手麻…等合併問題。

 

 

undefined

圖片來源 https://www.local-physio.co.uk/articles/shoulder-pain/shoulder

 

 

當民眾前來接受徒手處置,我們會先詢問肩膀疼痛發生的經過,確認發生的原因後進行整體評估。

 

肩關節的整體評估包含以下內容:

 

1.肩部各肌肉群的阻力測試
阻力測試目的是排除肌肉或肌腱撕裂傷的可能,若發現疑似撕裂傷我們會建議患者至醫療院所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與醫師討論受損情形與治療計畫,若嚴重者可能需要接受手術治療以免病情延誤。

 

2.頸椎姿勢與活動度測試
此評估可以找出肩關節損傷後是否影響頸椎活動度與關節排列位置,代償動作是否已經造成脖子與肩頸的不舒服。另外,此評估也可判斷肩膀損傷是否由頸椎疾患所造成。了解頸椎與肩關節互相影響的先後順序就可以訂定出有效的徒手處置計畫。

 

3.肩關節所處的位置是否異常
大部分肩關節疼痛的患者害怕肩膀被拉扯或伸展的動作,因此會有些微縮胸圓肩、甚至駝背...等姿勢,此時肱骨頭處於前置的位置,胸大肌因此縮短且肌力漸漸下降。徒手處置可將胸大肌緊繃的狀況解除,伸展肩關節囊使之回正到正確位置上。

 

undefined

圖片來源 http://www.thehealthdaily.org/node/214252

 

4.肩膀上舉與外展時的肱骨頭(humerus head)與肩胛骨(scapula)活動模式
肩關節屈曲(向前舉高)或外展(向側邊舉高)時會伴隨肩胛骨的旋轉動作,我們稱它為肩胛肱骨節律(scapulohumeral rhythm) 。肩膀外展30度或屈曲60度後若手臂持續向上舉高,肩關節和肩胛骨會以2:1的活動角度比例進行整個肩膀上舉的動作。評估過程除了要注意此節律變化,更重要的是注意各個肌肉收縮的品質與時間點。舉例來說,如果棘上肌(supraspinatus)在手臂外展上舉的過程中收縮不良,使用過多的三角肌(deltoid)收縮來完成上舉動作,此時肱骨頭向上位移,棘上肌肌腱或滑液囊就很容易撞擊上方的肩峰(acromion),長時間重複此錯誤動作就會造成嚴重的發炎反應,此現象就是所謂的肩關節夾擠症候群(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徒手處置可將長期緊繃甚至縮短的肌肉做延展放鬆之外,更重要的是喚醒正確的動作模式

undefined

圖片來源 http://charlieweingroff.com/wp-content/uploads/scapulohumeral-rhythm.jpg

 

 

整體評估可以提供民眾對於疼痛部位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了解疼痛來源與發生機轉後接受專業徒手處置,如此才能達到有效率的恢復。

覺得肩膀卡卡嗎,千萬別輕忽大意喔。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號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 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舘

線上預約網址: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文章標籤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信誠徒手訓練館)

 

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這文謅謅的名稱聽起來很陌生,但其實就位在手腕的外側(小指側),如果您是愛運動的人,或您的家事做特別勤奮,又或是您電腦打得特別多,出現小指側的疼痛就要懷疑可能是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受傷囉~!

 

 

▓為什麼會產生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傷害呢?我們可以分成兩大方面:

一、急性發生:

受傷通常是跌倒後,用手腕撐地或手腕突然猛力的扭轉動作。此使三角纖維軟骨可能因受傷程度而產生撕裂,甚至嚴重時會造成手腕關節脫位。

還有球類運動傷害包括網球、羽球,因為手腕在正拍呈現旋轉及後伸的動作讓壓力集中在小指側造成。

 

二、重複性傷害:

重複性傷害通常是因前臂和手腕關節反覆的旋轉,使三角纖維軟骨受到擠壓或牽扯而產生破裂甚至退化磨損,也就是在做家事或工作型態常常會運用手腕的族群容易發生!

 

▓若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TFCC)真的受傷你會有:

1.     手腕尺側(小指側)疼痛

   明顯的壓痛點,若將手腕往外側移動,疼痛會更明顯。

   壓迫腕關節所造成的疼痛,例如手腕撐床或椅子要起身的時候。

   扭轉腕關節時疼痛,還會有磨擦的感覺或卡咯聲音

2.      無力感

   握力降低

   旋轉前臂,如扭毛巾、轉門把動作

 

 

 

▓該怎麼處置呢??

1.      急性期發生,採保守治療,需要休息及適當的保護或固定,可減少疼痛,提供組織修復環境。

2.      受傷初期,不產生過多疼痛前提下,可訓練抓握力量,協同刺激手臂屈腕肌,達到穩定腕關節功能。

3.      穩定期經物理治療師或醫師評估症狀後,即可進行相關物理治療運動。

如果懷疑有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TFCC)的問題記得撥打我們的電話,讓專業的老師來評估處理喔!!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 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信誠徒手訓練館

有沒有人有過以下經驗?

  脖子常覺得累累,不理它經過一陣子醞釀變成不只脖子有問題,還漸漸的在手臂、手指出現酸、麻、刺等等狀況,百般驚恐之下到了醫院、診所求診得到了一個不怎麼討喜的答案,醫師說:你的神經被壓迫了!!若吃藥、打針還沒效就要做手術,免得更嚴重會癱瘓!患者:!!!從此陷入在愁雲慘霧之中,深怕一個不注意就萬劫不復了!

 

        但,信誠徒手告訴您,事情不像您所想的這樣,頸椎神經被壓迫受傷固然是嚴重狀況,但除了吃藥、打針、手術之外沒其他選擇了嗎??當然不是,由於脊椎隨著年齡老化,神經孔會日漸狹窄,此時造成壓迫神經根的組織可能有退化突出的椎間盤、不穩定的小面關節以及僵硬的肌肉、筋膜,我們會利用徒手技巧讓肌肉放鬆,並促進關節滑動,騰出更多空間,再以主動誘發技巧來鍛鍊頸椎讓關節達到動態穩定,您要做的事情就是配合信誠的進度,按部就班地把頸子鍛鍊好,非常簡單,更重要的是別讓工作壓垮了您的身體,我們都知道時間過長會讓身體產生壓力,若這時又是不正確姿勢來執行工作簡直就傷上加傷,愛注意唷~

 

  以下介紹一些頸椎常見症狀,如果您不幸命中也別太憂鬱,我們專業的老師能夠幫您做放鬆!

 

 

頸椎神經根病變

目前這個問題盛行率,已不再是中老年人居多,好發年齡層有逐漸往下趨勢(因為大家都很認真上班,每個都烏龜脖、猿人症)。

 

◎臨床症狀

頸神經根壓迫的疼痛,通常患者敘述為燒灼感或尖銳疼痛感。並由頸部向下傳導到手臂或手指

其他症狀包括:

1. 手指或手掌會有麻麻針刺的感覺

2. 手臂,肩部,或手掌的肌肉無力

3. 感覺遲鈍

 

◎好發族群

1. 職業需長期固定同一姿勢,特別是頸部前傾的姿勢,如長時間使用螢幕者。

2. 長時間肩膀抬舉的姿勢(常常做家事或專業清掃人)。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 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信誠徒手訓練館 

 

急性期的物理治療處置

 

甚麼是急性期??

運動傷害急性期受傷的組織可能會出血或水腫,因此出現「紅、腫、熱、痛」的臨床症狀。

為麼會感到痛呢?因為腫脹的組織會妨礙血液循環,以致壞死的組織無法送離,修補的養份無法送抵患部,而減緩了軟組織的復原,且因代謝廢物的刺激,所以感到十分疼痛。

因此急性期處理的首要任務當然就是止血、消腫、止痛,這樣可以提供組織較佳的環境迅速增生、修補。

 

該怎麼做呢?

急性運動傷害的治療原則,不外乎PRICE;就是保護protection、休息Rest、冰敷Icing、壓迫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     

 

Protection 保護

在急性傷害發生時,檢查傷勢以後,馬上保護受傷組織或部位,避免受到二次傷害。我們常用兩種貼布來保護我們的患部;Kinesio 貼布具有彈性,主要作用是消腫、支撐肌肉,白色貼布 (athletic tape) 沒有彈性,主要作用是固定關節、支撐韌帶。

急性期1.jpg

急性期2.jpg

 

Rest 休息

馬上停止所有運動、任何會影響到患部的活動,讓患部安靜、休息。主要是為了減少由活動引起的疼痛、出血或腫脹現象,並預防傷勢惡化。

 

Ice 冰敷

這是急性運動傷害處理中最重要的一環,目的是止血跟消腫,冰敷:

 使血管收縮、血流變慢 → 止血、減少腫脹

 使神經傳導速率變慢或阻礙神經傳導 → 止痛、放鬆肌肉

 抑制肌肉收縮速度與張力 → 放鬆肌肉

 減緩代謝速率 → 消炎、止痛

可以使用塑膠袋裝冰塊、冰敷袋或是冰敷包,每次以15至20分鐘為限,每1至2小時一次,持續2到3天。患部不再腫脹之後,可搭配熱敷交替使用。

 

Compression 壓迫

壓迫的目的在止血及消除腫脹,並固定患部,通常使用彈性繃帶或運動護套。彈性繃帶有幾個使用原則需注意:

 由遠端往近端包紮

 繃帶壓力要平均

 肢體遠端要露出以觀察血液循環

 

Elevation 抬高

在受傷後24小時內,儘量可以讓患部抬高,高於心臟即可。目的在減緩血液沖到患部傷口的速度,協助止血。同時可以做等長肌力運動,促進血液及淋巴液的回流效果。

 

 

進階徒手治療

除了以上介紹的保守療法外,我們還可以尋找專業、有經驗的治療師來施行一些高階的徒手技術,以期縮短療程,加快恢復速度。如果在急性期處理得宜,復原不但速度快,而且也較不會有殘留難處理的後遺症。

急性期軟組織放鬆術:

我們可以利用放鬆手法在患部周圍較緊繃的軟組織上,減少水腫與降低患部的疼痛。因為患部的疼痛往往會造成患部周邊的肌肉緊繃,讓局部循環不良,對組織恢復不利。藉由放鬆患部周邊的軟組織,我們可以讓周邊的循環不至於過度阻塞,並加速排除發炎物質。另外,放鬆軟組織後也會比較減緩疼痛,打破疼痛-->造成患部周邊緊繃-->更疼痛的惡性循環。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號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 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肩手症候群

 

            (文-信誠徒手訓練館 黃證哲 老師)

肩手症候群

  反射性交感失養症(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是與灼痛(causalgia)類似的病症,可能發生在骨骼傷害後,尤其是骨折之後更常發生,除此之外,感染、心肌梗塞、頸椎傷害或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腦中風後)均有可能造成RSD。反射性交感失養症的機制不明,可能肇因於感覺神經纖維功能倒錯,將溫度變化當成疼痛反應。發生於腕部的症狀稱為組德克氏萎縮症(Sudeck's atrophy);有時候此病可犯及肩部,因而稱之為肩手症候群(shoulder-hand syndrome)。其臨床表現為感覺過敏、皮膚變冷、變藍,且肢體會出現劇痛,病人無法正常地移動肢體,嚴重病人的皮膚會變薄且發亮。一般來說反射性交感失養症在女性病患是男性的三倍。好發於4050歲間的女性。30-50% 的反射性交感神經失養症病患找不到病因。

肩手症候群1.gif

 

臨床表徵

臨床表現,包括肩和手兩部分。其病程又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36個月: 病人在上肢受傷或疾病之後,肩發生燒灼性不適感,繼之手和手指出現腫脹、疼痛。有時,僅有手的症状而肩並無改變。上肢多呈下垂位,隨病情發展肩運動範圍漸減小、屈指受限疼痛、手及手指被動運動疼痛。手和腕骨骨質疏鬆。

第二階段持續時間36個月: 肩關節無痛性固定,手和手指腫脹減輕,指痛加劇,手指運動進一步受限。手和手指皮膚變光滑,顯示神經營養不良。掌筋膜可攣縮增厚,很像Dupuytren's攣縮。本病的特點是沿神經分布和損傷區域的劇烈壓痛。病人手腫脹、感覺障礙、上肢燒灼感、僵硬、出汗、寒涼或發熱。

第三階段為病程一年以後階段: 病人上肢功能喪失,肩、手強硬畸形。皮膚萎縮攣薄。肩、手無疼痛。手畸形的出現取決於手內在肌的改變、手屈伸肌的改變。

 

物理治療

盡量維持正常的活動度是很重要的,一開始我們先在病人可以忍受的程度之下維持被動的活動角度,接著要病人主動活動他們的肢體。

  1. 按摩: 適度的按摩可能可以消除水腫與減少疼痛感
  2. 熱療: 可以改善肌肉緊繃而增加活動度,並可以舒緩疼痛
  3. 進階的徒手技巧:

淋巴引流: 可以更有效地消除水腫。這是一個有系統的方法去刺激淋巴系統的循環和功能,以治療師輕柔的手法去刺激淋巴流動。該技術包括沿著淋巴系統在適當的位置輕輕按壓,以刺激淋巴流動。治療師會進行全身淋巴的檢查,這包括用他們的雙手”探測”淺層和深層淋巴管道,以評估治療前後和期間的淋巴流動的特定方向,和發生堵塞和纖維化的地方。他們可以用手有效地確定淋巴液體停滯的其他替代途徑,及影響在身體的不同水平位置的淋巴流動,從最表面的皮膚循環到較深層的黏膜、肌肉、肌腱、骨膜及內臟。

肩手症候群2.jpg

軟組織放鬆術: 藉由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徒手技巧,施術可以改善肌肉收縮失衡與其他周邊軟組織造成的問題。 我們可以在患部周圍較緊繃的軟組織施予此術,以期減少水腫與降低患部的疼痛。因為患部的疼痛往往會造成患部周邊的肌肉緊繃,讓局部循環不良,對組織恢復不利。藉由放鬆患部周邊的軟組織,我們可以讓周邊的循環不至於過度阻塞,並加速排除發炎物質。另外,放鬆軟組織後也會比較減緩疼痛,打破疼痛-->造成患部周邊緊繃-->更疼痛的惡性循環。

肩手症候群3.jpg

肌內效貼布: 根據貼法與部位的不同,可以達到不同的效果,

筋膜,人體內的筋膜覆蓋全身,支撐着我們的身體結構。淺層的筋膜在皮膚和肌肉之間,深層的則保護、固定了肌肉神經線和內臟。運動貼布就能令淺層筋膜的結構和張力保持正常,減少受傷後筋膜組織的損害。

淋巴系統,運動貼布能牽扯皮膚,讓表皮下組織空間提高,使淋巴線、循環系統更暢通。當有腫脹或淤血積聚,貼上貼布就可以加快清理廢物的過程,更快康復。

肌肉和關節,肌肉和關節主宰了身體的活動能力,當受傷出現炎症時,身體的纖維母細胞會增加活性,令肌肉、肌腱與韌帶纖維化和沾黏,這時肌肉會緊繃,削弱活動能力。貼布可以讓筋膜和肌肉維持一定的張力,讓身體正常活動,而且其牽扯皮膚的作用,可使新陳代謝加快,使身體盡快康復。另外貼布可代替護腕、護指等關節護理品,承托、保護或固定關節,而且透氣程度更佳。

前兩項我們可以自行至一般醫療院所接受治療,若是效果有限,建議您尋找專業、技術高明的治療師幫您處置,已達更好的效果。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號10F-1

電話:(02)27213347 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