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4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信誠徒手訓練館 )

1.gif

顳顎關節即俗稱為下巴關節,關節面上覆蓋一層纖維軟骨,兩關節面則有一塊纖維軟骨形成的盤狀結構,稱之為關節盤(disc)。

顳顎關節症候群,是指當張嘴和閉合出現功能障礙,例如顳顎關節或咀嚼肌發生聲響或疼痛。

2.jpg

■功能性張嘴檢查

◎嘴巴張開時,應可放入2-3個指節彎曲手指。

◎張開幅度應要有3.5-5公分,日常活動只需2.5-3.5公分就足夠。

◎張開幅度小於2.5公分,表示有功能障礙。

 

 

■張嘴及閉嘴生理動作

須配合下頷骨第一期髂狀突旋轉及第二期前滑,做出全範圍活動動作。

3.p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B468Jh9aAY

 

■症狀

張嘴疼痛、困難、偏斜、彈響或摩擦音

面部、頸部或肩部的放射性疼痛

耳朵下緣疼痛

單側頭痛、頭暈以及聽覺不良

咬合無力

*研究顯示,顳顎關節障礙患者,比正常人更容易出現頸部症狀。

長期頭前傾(Forward head)姿勢,使下顎骨姿勢改變,導致關節壓迫引發疼痛;另一部份當顳顎關節受限,使得頸椎需更多代償姿勢出現,進而造成頸部肌肉緊繃及上頸椎的傷害。

4.jpg

 http://tao-garden.com/temporomandibular-joint-syndrome-tmj-syndrome-2/

 

■臨床特徵

功能障礙 臨床特徵
張嘴第一期 這個時期,較少發生疼痛問題。
張嘴第二期

喀拉聲出現。

可能是軟骨前滑不順或翼外肌問題。

張嘴下巴偏移一側 受傷側顳顎關節活動度太低或對側活動度太大。
閉合疼痛或壓痛 咬合不良或過度使用。

 

■好發原因

1.20-40歲的女性多於男性。

2.咬合不良、牙齒矯正、不良假牙。

3.容易緊張焦慮或生活及工作壓力大。

4.喜愛用單邊咀嚼食物、口香糖、魷魚絲、堅硬食物等。

5.長期頭頸部姿勢不良。

6.全身性關節炎。

 

■治療方式

它的病因很多,但往往不會因單一原因而引發症狀。治療須依據個人的症狀,並觀察治療後的反應及效果,來調整治療方式。

5.jpg

◎咬合板治療: 咬合板是改善關節的位置,並讓咀嚼肌肉放鬆,軟骨恢復至應有的位置。

◎物理治療:藉由熱療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肌肉緊張及酸痛,如熱敷、超音波、低週波電刺激、雷射等治療。

◎徒手治療:

#關節鬆動,針對活動度不足的顳顎關節,增加關節角度,回復兩側關節平衡。

#深層摩擦按摩,顏面部咀嚼肌肉的放鬆,將低肌肉的緊繃及張力。

#正確關節動作及肌肉再教育,利用鏡子練習正確張嘴動作,進而達到兩側顳顎關節的對稱性。

#伸展運動,前面所提到的長期頸部姿勢不正,也會影響到顳顎關節。建議適當的頸部伸展運動,可降低肌肉及關節的壓力。

       6.jpg   胸鎖乳突肌伸展姿勢

7.jpg     斜方肌伸展姿勢

■自我保健方式

顳顎關節障礙問題,先找出引起原因,進而有效改善症狀。

避免習慣單邊咀嚼及吃太硬、有韌性的食物。

避免下顎長時間張嘴或突發性動作。

解除釋放壓力來源,保持身心放鬆。

維持頭頸部正確姿勢,避免增加肌肉及關節壓力。

 

■顳顎關節障礙自我檢查

□你是否曾因磨牙或咬緊牙根而醒過來?

 

□你是否曾在起床時感到下顎疼痛且肌肉僵硬?

 

□你是否經常感到頭痛或脖子痛?而且這疼痛是否會因你咬緊牙根而加劇?

 

□壓力是否會使你更用力咬緊牙根且疼痛加劇?

 

□你的顎關節是否會發出卡搭聲、嘎嘎聲或當你想要張嘴時卻卡住、鎖住了?

 

□當你張開嘴、吃東西或打呵欠是否會感到困難或痛?

 

□你的脖子、頭或下顎曾受過傷嗎?

 

□你的其他關節是否曾患過疾病(如關節炎)?

 

□你是否曾經在咬東西時有過牙齒無法咬在一起經驗?

 

□你的牙齒是否經常不易正確地咬合?

 

□用門牙將食物切斷或撕裂對你而言是否感到困難?

 

□你的牙齒是否對冷熱敏感、鬆動、破損或磨損了?

 

參考資料:

http://hospital.kingnet.com.tw/free/quickqa-answer.html?uid=865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號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 或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天氣冷就痛? 談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文-信誠徒手訓練館 老師)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myofascialpainsyndrome),不是一種特定疾病的名稱,是人體肌肉因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下,所出現症狀的總稱。肌肉長期在緊張狀態下,會防礙血液暢流,無法有效的把體內因代謝作用所產生的廢物如乳酸等帶走,積存在該處而引起酸痛感。

故此,天氣轉寒冷也會使我們的新陳代謝變慢,常常一些不舒服就出現了。肌筋膜疼痛的病理機轉尚未被證實,一般認為,受傷的肌肉因過度的收縮增加了血液流入該肌肉的障礙,導致局部缺血、缺氧和營養供應不足,進而形成局部組織代謝廢物的堆積,疼痛油然而生。

此病症其實很常見,現代人生活型態常常是長時間坐在桌子前,很多人因此有肩頸痠痛,如果順著脖子往肩膀的方向摸,通常可以發現會摸到一個點或是一條線,輕輕按下會比其他地方痠痛,甚至傳到額頭或其他地方。

 

臨床表徵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臨床症狀有:局部的肌肉疼痛、激痛點、傳導痛、肌肉緊張等,不注意這些關鍵的臨床症狀便無法把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快速且準確地判斷出來。相對地,反而容易與其它病症混淆,甚至誤診為:肌腱炎、神經痛、神經根病變、關節炎或椎間盤突出。隨著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出現部位的不同,有不同的臨床症狀,這些症狀往與骨科傷害的病症類似,不易區別判斷,因此容易被誤診為其他的骨骼外科病症,例如菱形肌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被誤診為脊椎關節炎、頸椎神經根病變;胸部肌群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被誤診為肩部滑液囊炎,甚至心臟疾病。

肌筋膜1.jpg

在臨床表徵上,一般的實驗室分析結果皆正常。肌電圖上可發現局部收縮區活動較多,表徵有下列幾種:

1、壓痛點(TP--trigger point):通常存在人體緊繃的肌束(taut band)當中,受到壓力刺激會有局部抽痛,也有可能引發轉位痛。當然依嚴重情形不同分為

活性壓痛點(active TP):不壓就會痛

潛在壓痛點(latent TP):要壓才會痛

附屬壓痛點(satellite TP):常發生在轉位痛區之肌膜

二度壓痛點(secondary TP):發生在拮抗肌上之壓痛點。這些壓痛點通常經過直接或間接刺激才引起疼痛,被活化後會一直存在,迫使肌肉避免痛楚而造成肌肉緊抗(guarding)限制動作,逐漸變成遲緩性壓痛點。

2、筋膜痛(fascial pain):這類疼痛好發在中年少活動女性,但隨工商業發達辦公室人口的增加,這類病人有年輕化的驅勢,女性仍多於男性。肌膜痛與壓痛點有相關性者我們稱之為轉位痛(refer pain),每一塊肌肉轉位痛皆不相同,但同一個肌肉轉位痛位置都落在同一區域。轉位痛的嚴重程度和範圍大小與壓痛點有正相關性而與肌肉大小無關。

臨床診斷肌筋膜疼痛症候群須根據:(1)詳細病史的問診;(2)仔細的理學檢查及神經學鑑別診斷;(3)疼痛點的認定;(4)影響疼痛點活化的誘發因子存在等;多方面加以判定,以免無法給予病患適當的診治,貽誤病情,而淪為慢性疼痛,讓病患身心飽受煎熬。

 

物理治療

  1. 肌筋膜鬆弛技巧(myofascial release technique):

此技巧包含不少其它觀念,如軟組織技巧(soft tissue technique)、肌肉能量技巧(muscle energy technique)、非直接技巧(indirect technique)、頭蓋薦骨內力技巧(inherent force craniosacral craniosacral technique)等,主要目的在於利用物理治療中操作治療的技巧,幫助病患減輕不適,當然需要根據物理治療評估並視病患需求予以治療。這些技巧可以有效改善局部肌肉缺氧的狀態,進而達到恢復、治療的目的。

肌筋膜2.jpg

  1. 儀器治療: 水療、電療、冷熱療等,配合病患情形予以不同之治療處方。

3. 牽拉運動(stretch):利用簡單之牽拉技巧,教育病患居家自我治療,可以有效的減輕症狀

4. 生活工作環境的注意要項:教育病患生活工作環境之重要,例如:工作台的高度、物品大小之擺放配置、椅子的高度、椅背的設計、提物的技巧、背包的位置及背法等等,不勝枚舉。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使病患維持良好的生物機械姿勢,減少能量損失,避免不正確姿勢造成肌筋膜張力增加,增加受傷的風險。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可算一種文明病,涵蓋範圍廣、層面大,或許你摸摸身上的某個部位已經有了緊繃的帶狀肌束,這表示你的肌束已有某程度的受傷,可別掉以輕心這一個警訊。應盡快找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好好處理,以免惡化。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號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 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漫談五十肩

 

            (文-信誠徒手訓練館

五十肩

簡介

五十肩在醫學上稱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因好發於40歲之後,所以俗稱五十肩或冰凍肩。其受傷原因為肩部軟組織及關節囊腔受損造成,以女性患者較多。五十肩的症狀以肩部疼痛及肩關節活動角度受限為主,患者常感到日常生活活動困難,如梳頭、穿衣拉拉鍊、搔背、甚至晚上睡覺,壓到患處倍感疼痛等。

50肩1.jpg

 

發病原因

五十肩罹患原因大多數不明,但若長期肩部固定不動、過度使用、肩外傷、停經後婦女、免疫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頸椎關節軟骨突出症,其罹患率較高。另外,非慣用手也是較常發生的位置。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粘連性肩關節囊炎,通常先發炎,然後因為身體怕痛而缺乏運動,就隨時間的演進,逐漸讓關節囊沾黏攣縮,最後造成五十肩的情形。

 

五十肩的臨床症狀大致分為三期:

第一期(疼痛期)

於休息時會感覺疼痛,但卻找不到真正的疼痛點。覺得整個肩膀都疼,尤其夜間疼痛更是劇烈,此階段持續2~9個月不等。

第二期(冰凍期)

肩膀仍持續疼痛但逐漸減輕,肩關節出現僵硬。此時疼痛跟僵硬並存,日常活動受限,且肩部肌肉有萎縮的現象,此階段約持續3~9個月。

第三期(恢復期)

肩膀疼痛逐漸緩解,但肩關節活動度仍受限。之後6~12個月逐漸恢復,若是未接受治療,活動度則很少能回到完全角度。

 

五十肩治療方式

即使不治療,拖個一年、二年,手臂也會自己慢慢復原,但要忍受疼痛和生活上的不方便。手臂復原後,雖然不痛,卻不能像以前一樣靈活。以上舉的動作來說,以前可做到180度,復原後只能做到160170度,但應付日常生活的梳頭、穿衣,已不成問題。

有些病人貿然尋求推拿等民俗療法,要是原本神經已經受傷,很可能這一拉就被拉斷,如果骨頭原先已錯位,再盲目拉扯,以後癒合不好,只有靠手術治療了。

1. 藥物治療:有止痛效果,但預防疾病復發須接受物理治療。

- 醫師會開立處方,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

2. 物理治療:利用光電水冷熱等物理因子減輕症狀,促進組織修復。

- 電療 (中頻向量干擾波)

- 短波

- 超音波治療

- 拉筋運動

A. 鐘擺運動: 一手扶著桌面,患側手利用重力自然垂下,或手握裝水的寶特瓶增加強度,然後以繞圈的方式牽拉肩關節。

50肩2.jpg

B. 毛巾操: 我們可以利用毛巾,患側手從背後抓住毛巾,另一手幫忙往上拉

50肩3.gif

C. 自助牽拉運動: 適合上舉已超過90度者,我們可以平躺讓患側手舉超過90度,利用手臂自己的重力與對側手的幫忙,輕輕地做自主牽拉

50肩4.png

 

3. 五十肩進階治療:可縮短復健療程,適合希望盡速回復正常者或進行一段傳統治療沒有明顯效果。例如,

關節鬆動術: 能將沾黏的關節部位鬆動與調整,並促進關節內部的血流達到止痛與增加活動度。

軟組織放鬆術: 通常活動度不足的關節久了也會造成周邊的軟組織縮短、僵化,所以長期受五十肩困惱的病人配合此術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通常可以有效縮短療程,盡速回到不影響生活的狀態。不過這些高階的技巧與施術者的技術高度相關,建議患者找專業、有經驗的治療師執行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號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 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步態分析&如何正確走路

 

            (文-信誠徒手訓練館 

走路對一般人來說是再普通不過的一件事,但是其實透過步態我們可以了解到全身很多面向。例如,一個人走路時如果右腳總是短暫地踮一下就換左腳,我們可能可以合理猜測這個人可能有疼痛或其他問題在右腳,以至於他的右腳只能短暫地承重。因此步態分析在現今已成為了一種顯學,並隨著研究深入,大家發現走路這件事其實是相當不簡單的。實際上,正常步行的控制十分複雜,整個過程包括中樞神經的命令發出和信息整合,從皮層到脊髓到步行中樞,人在走路時,人體需要根據各種信息的反饋不斷調整身體平衡和協調,整個步行周期包括了頸,肩,軀幹,髖,膝,踝,足各個關節和肌群的協調運動參與。任何環節包括神經損傷,肌力失調,感覺輸入障礙都會影響步態。

 

因此如果要正確地走路,我們就必須先來看看正常的步態。

1.合理的步寬,步長和步頻

步態1.jpg

  1. 步長 step length

      行走時左右足跟或足見先後著地時兩點間的縱向距離,正常人約為75cm

  1. 跨步長 stride length

      指同一側足跟前後連續兩次著地點間的縱向直線距離,相當於左右兩個步長相加,正常人約為150cm

  1. 步寬 stride width

      指左右兩足間的橫向距離,通常以足跟中點為測量點。

  1. 足偏角 foot angle

      指貫穿一側足底的中心線與前進方向所成的夾角。

2.穩定的上身,自然擺動的雙臂

3.最佳能量消耗

A. 重心偏離最小化(正常步行重心側方移動約4cm,垂直運動約2cm

步態2.jpg

B. 肌肉選擇性收縮

      人類在經過長時間演化後,已發展出身體會尋求最有效率的方式運作,行走時不同的肌肉收縮的力量、時機、順序皆已完美的設定,我們要是因為疼痛或是其他不適而修改上述的設定參數來行走,就是以不完美、沒效率的方式運行,換句話說就是會比較耗能。

 

步行周期

一個步行周期指的是一側足跟著地到這側足跟再次著地這個過程經過的時間。

大致分為兩個相:支撐相(stance phase,佔整個周期的60%)和擺動相(swing phase,佔40%)

步態3.png

全身的肌肉都有可能影響步態週期,不過最主要的還是跟下肢的肌肉群有關,所以我們以下會專門挑出經過研究後最具影響性的肌肉,並以步態周期分期來解說。請注意,這並不表示其它的肌肉不重要,其它的肌肉也是有可能影響我們的步態。

  1. 腳跟著地期 Heel strike

在腳跟著地期,我們的腳首次接觸地面。這裡有三組肌肉和其相關,並且每個都作用在不同的關節。

臀大肌Gluteus maximus – 作用在髖關節,目的是為了下肢的減速。

股四頭肌Quadriceps femoris –  維持下肢伸直的姿勢。

脛前肌Tibialis Anterior  – 在接觸地面時維持腳踝背屈。

  1. 支撐期Support

股四頭肌Quadriceps femoris –  維持下肢伸直的姿勢,並支撐體重。

腳的外翻、內翻肌群Foot inverters and everters – 收縮維持平衡穩定。

臀小肌、臀中肌、闊筋膜張肌Gluteus minimus, medius and tensor fascia lata – 外展下肢。因為我們這時會將大部分重量放在單腳上而造成骨盆不平衡,藉由此反向作用力這可以維持骨盆的水平位置。

  1. 腳尖離地期Toe-Off

大腿後肌群Hamstring muscles – 在髖關節上伸展腿部。

股四頭肌Quadriceps femoris – 維持膝關節在伸直的位置。

小腿後肌群Posterior compartment of the leg – 蹠屈腳踝。主要的作用肌包括比目魚肌、腓腸肌、脛後肌。

  1. 抬腿期Leg Lift

髂腰肌和股直肌Iliopsoas and rectus femoris – 彎曲髖關節使膝步向前

大腿後肌Hamstring muscles – 彎曲膝關節

小腿前部肌肉Anterior compartment of the leg – 背屈腳踝

擺盪期Swing

髂腰肌和股直肌Iliopsoas and rectus femoris – 維持髖關節彎曲,對抗重力

股四頭肌Quadriceps femoris – 伸直膝蓋

小腿前部肌肉Anterior compartment of the leg – 維持腳踝背屈

 

常見的病理步態

臀中肌步態:

一側臀中肌無力時,不能有效的維持髖關節的側向穩定性,髖關節向患側凸,患者肩和腰出現代償性側彎,使重力線通過髖關節的外側,依靠內收肌來保持側方穩定。患者在支撐相早期和中期骨盆向患側下移超過5°,造成患側下肢相對過長,所以在擺動相膝關節和踝關節屈曲增加,以保證不會碰到地面。典型雙側臀中肌無力的步態特徵:步行時上身左右交替搖擺,形如鴨子走路,故又稱為鴨步。

臀大肌(髖伸肌)步態(gluteus maximus gait):

臀大肌無力者,而關節後伸無力,足跟著地時常用力將胸部後仰,使重力線落在髖關節後方,以維持夠關節被動伸展,站立中期時膝關節繃直,形成仰胸挺腰腹的臀大肌步態。

股四頭肌步態(quadriceps gait):

股四頭肌麻痹者,行走中患側腿站立相伸膝的穩定性將受到影響,表現為足跟著地後,臀大肌為代償股四頭肌的功能而使髖關節伸展,膝關節被動伸直,造成膝反張。如同時有伸髖肌無力,則患者俯身用手按壓大腿,使膝伸直。

減痛步態(antalgic gait):

一側下肢出現疼痛時,常呈現出減痛步態,其特點為患側站立相時間縮短,以儘量減少患肢負重,步幅變短。此外,患者常一手按住疼痛部位,另一上肢伸展。疼痛部位不同,表現可有些差異。髖關節疼痛者,患肢負重時同側肩下降,軀幹稍傾斜,患側下肢外旋、屈曲位,儘量避免足跟擊地。膝關節疼痛患者膝稍屈,以足趾著地行走。

 

步態分析是一門相當深與複雜的學問,但正所謂魔鬼常常藏在細節裡。平常自己在走路時,通常不太會自己發現自己走路有甚麼問題,卻有可能是周遭的人說你走路好像怪怪的?”,其實這已經是一些徵兆了,建議大家此時還是要去找專業的治療師諮詢,不然潛藏的魔鬼最終還是會現身侵襲您的身體喔。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號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 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信誠徒手訓練館

 

       寒流來襲~

 

       每天睡醒都覺得好像睡在冰屋裡面,感覺全身發涼,脖子、腰部僵硬,

手腳更加冰冷。只想一直窩在暖和棉被裡不想起床!

 

       每天一早都要上演的片段,你們一定也不陌生!

 

圖片 1.png

 

       如果能在起床後做些簡易的暖身操,活動手肘、肩膀、膝蓋、腰、頸等各部位,進行動作的過程中也會因肌肉收縮而生熱,可促進血液循環、暖和身體,趕快擺脫身體僵硬、手腳冰冷的狀況。今天我整理了三個相當容易學習與操作的暖身運動,它們是從大家從耳熟能詳的『平甩功』和『法鼓八式動禪』中精挑選出的動作。挑選它們的原因,其一,是已排除其他某些動作本身不適用於有脊椎相關疾病的患者,盡可能選擇較中性、溫和的動作,減少因為進行暖身操而產生的不適;其二,三個暖身動作一次完成只需花費十八分鐘,每天提早十八分鐘,持之以恆,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喔!

 

 

平甩功

台灣著名氣功大師李鳳山師父所提倡,持之以恆的練習平甩功,能讓氣血到達四肢末梢,排出不潔之氣。讓氣血循環於五臟六腑,使全身氣脈暢通,筋骨鬆開,讓全身靈活、有彈性。國立台北護理學院「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所」副教授章美英發表的『氣功對身心改善之研究』報告指出,經長期並多次以儀器測量追蹤發現,平甩功的鍛鍊,可以充分平衡人體左右經絡的生物能量,提升自主神經的調節能力,也因此,對穩定個人情緒,減緩現代人生活壓力都有效果。此外,可增加血管彈性、減緩其老化,促進人體氣血循環減少四肢冰冷的現象

 

動作說明

1. 全身放鬆,雙腳平行與肩同寬(圖一)。

2. 雙手舉至胸前與肩同高,掌心朝下。

3. 兩手前後自然前後甩動,保持輕鬆,不要刻意用力,如同鐘擺。

4. 平甩到第五下時,微微屈膝一蹲,輕鬆蹲兩下。

5. 每次練習十分鐘。

 

圖片 2.png

(圖一)一開始就要培養一種心境:不取巧、不求快、不貪功,腳踏實地,呼吸自然

 

 

 

揣摩疏通功法

李鳳山師父在其著作中提及,藉由雙手在皮膚上的摩擦,產生熱能經由皮膚一直滲透進入肌肉組織,讓氣血循環順暢。所以不論一早睡醒或是平日,只要感覺僵硬痠痛或冰冷的部位,都可以經由摩擦而疏通。以下介紹摩腰的方法,來舒緩一早起床僵硬的腰部,以達到鬆筋保養的效果。

 

動作說明

1. 雙手先摩擦生熱。

2. 以雙掌覆蓋於腎俞穴(圖二),上下摩擦(圖三)。

3. 也可以手握空心拳,以拳眼覆於腎俞穴,上下摩擦。

4. 每次練習三分鐘。

 

圖片 3.png

(圖二)腎俞功效,益腎氣、利腰脊、聰耳目

 

圖片 4.png

(圖三)

 

 

法鼓八式動禪之左右伸展

法鼓山聖嚴法師依據多年的實修體驗,將禪修心法融入運動中,發展出「法鼓八式動禪」。其中第八式『左右伸展』,能讓操作者在靜中動、靜中動,有效伸展上背部與下肢後側肌肉

 

動作說明

1. 雙手合十,全身放鬆,兩腳併攏。

2. 左腳緩慢的前弓,右腳伸直,雙手前後伸展(圖四)。

3. 右腳緩慢的前弓,左腳伸直,雙手前後伸展(圖五)。

4. 八式動禪心法:「清楚局部/全身運動的感覺」、「清楚局部/全身放鬆的感覺」、「享受全身放鬆的感覺」。

5. 每次練習五分鐘。

 

圖片 5.png

(圖四)

 

圖片 6.png

(圖五)

 

 

 

       以上介紹三個有效的暖身運動給各位,如果您的身體目前有因為肌肉骨骼相關問題而持續疼痛,請千萬要在經過專業醫療人員評估後才開始進行,不要自己當『醫師』,自行診斷,貿然運動喔!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號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 或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信誠徒手訓練館

 

     『繼上一波帝王寒流剛離開台灣,新的寒流又來了!入夜之後氣溫開始下降,明天凌晨開始寒流南下觸碰到台灣陸地,中央氣象局表示,凌晨開始氣溫急凍,明天北部高溫僅12,低溫會在明天晚間出現,剩下9 ,而且低溫的狀況會持續到下週一。(圖一)』一早出門前聽到新聞台氣象預報的提醒,趕緊挑了件厚一點的外套,匆匆忙忙地就出門了。

       下班的時天色已暗,氣溫明顯的下降又飄著細雨,突然一陣寒風吹了過來,從外套的領口鑽進脖子,冷的不由自主地縮著頭、聳著肩,防著下一波颼颼的冷風再次侵襲(圖二)。

       以上的場景,應該大家都曾經歷過。

 

圖片 1.png

(圖一)中央氣象局今天特別製作一張圖表,全台半數地區幾乎都會在11℃ 以下呈現少見的「藍色凍蕃薯」

 

圖片 2.png

(圖二)寒風的攻擊,穿起連帽外套有時候都還是無法抵擋刺骨的冷風

 

 

縮頭、聳肩易產生上交叉症候群

      冷風吹來時,我們不自主地縮頭動作中,包含著三個主要糟糕姿勢:頭部前移(forward head)、圓肩(round shoulder)(圖三)、聳肩。當了解這三大爛姿勢之後,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一陣冷颼颼的寒風)。需長期低頭的工作者,長時間將上半身掛在爛姿勢之下,因頸部的肌肉長時間受到牽張而導致勞損,容易形成上交叉症候群(upper cross syndrome)(圖四),此時若再受到外在的誘發因素(脖子受寒),就容易造成頸部周邊的肌肉痙攣而產生疼痛。

 

圖片 3.png

(圖三)長時間頭部前移外加圓肩易造成前胸與後頸椎的肌群過度緊繃

 

上交叉症候群可能發生的情況:

1. 下頸部的過度彎曲與上頸部的過度伸直,使得頸椎有椎間盤突出之虞,進而可能壓迫周邊神經根引發神經症狀,如手麻與無力。此外,頸胸椎交界處壓力會過大,甚至產生小面關節卡住的情況產生。

2. 前胸部肌肉群過度緊繃,造成胸闊無法正常擴張,前胸部的悶痛,尤其是以胸骨的周邊為甚,平時會有悶悶舒展不開的感覺

3. 上背部的駝背姿勢,下頸椎脊椎與上胸椎的姿勢不良容易使其上的肌群緊繃,長久下來整個上背部肌筋膜緊張與疼痛

 

圖片 4.png

(圖四)上交叉症候群之所以稱為“交叉”,緊繃的前胸的肌群(胸大肌、胸鎖乳突肌)與後頸椎的肌群(枕骨下肌群、上斜方肌與提肩胛肌)連線,而無力的前頸椎(深層頸椎的彎曲肌群)與後上胸椎的肌群(前鋸肌、上、中與下斜方肌)的連線剛好相互形成一個交叉。

(圖取用自http://www.knowledger.info/2015/11/21/relax-the-right-way/)

 

 

上交叉症候群的自我伸展運動

 

後上胸椎的上斜方肌(針對聳肩)

圖片 5.png

 

前胸部胸大肌(針對圓肩)

圖片 6.png

 

前胸部胸小肌(針對聳肩)

圖片 7.png

 

頸部回收動作(針對頭部前移)

圖片 8.png

 

上交叉症候群的問題都需要將姿勢回歸到正確位置才能徹底得到解決。因此當我們處理完後緊繃肌群後(藉由物理治療師徒手治療或是自我伸展運動),仍需矯正錯誤的姿勢,以打破肌肉張力不平衡的狀況,才能使症狀完整改善。 

 

 

善用圍巾、保持良好姿勢才是王道

       冬季天氣寒冷,很多人習慣縮脖子,然而,長時間縮脖子引起肩頸部肌肉僵硬,甚至加重頸椎間盤的壓力,最终導致頸椎病情加重。因此,與其冬天在瑟瑟冷風中緊縮著脖子,不如戴著圍巾,將寒風直接隔絕在外部,做好保暖工作。

 

圖片 9.png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號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 或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信誠徒手訓練館)

疾病概述

臂叢神經損傷(brachial plexus)是周圍神經損傷的一個常見類型。最常發生原因是牽拉性損傷,也就是拉扯力道過強拉傷了(成人臂叢損傷大多發生在摩托車或汽車車禍中)。

 

常見受傷狀況例如:

  • 摩托車車禍駕駛員受傷倒地,頭、肩部撞擊障礙物或地面,使頭肩部呈分離趨勢,臂叢神經受到牽拉過度性損傷,輕者神經震盪,暫時性功能障礙,重者神經軸突斷裂,神經根幹部斷裂,最重者可引起5個神經根自脊髓發出處斷裂,似“拔蘿蔔”樣撕脫,完全喪失功能
  • 工人工作時不慎將上肢被機器,皮帶或運輸帶捲入後,由於人體本能反射而向外牽拉可造成臂叢損傷,向上捲入造成下干損傷,水平方向捲入則造成全臂叢損傷
  • 礦山塌方或高處重物墜落,壓砸於肩部
  • 高速運動時肩部受撞擊等也可損傷臂叢
  • 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則見於母親難產時,嬰兒體重一般超過4kg,頭先露,使用頭胎吸引器或使用產鉗,致嬰兒頭與肩部分離,過度牽拉而損傷臂叢,多為不完全損傷。
  • 臂叢損傷也見於肩頸部槍彈,彈片炸傷等火器性貫通傷或盲管傷,刀刺傷,玻璃切割傷,藥物性損傷及手術誤傷等等

 

臂叢神經損傷症狀分類:

    一般分為上臂叢損傷(Erb損傷),下臂叢損傷(Klumpke損傷)和全臂叢損傷,該注意的狀況就是若您發生了碰撞或是上述一些工作上的傷害,會容易在手臂出現麻、刺、灼熱或是無力的現象,這都屬於神經損傷的徵兆,請盡速前往專業院所進行處置。

 

 

神經受損後的物理治療

    對常見的牽拉性臂叢損傷,早期以保守治療為主,觀察時期一般在3個月左右,在觀察期間應特別注意下列問題的處理:

  • 感覺喪失的保護:在失去神經支配的皮膚偵測不到溫度,也感覺不出物體是否尖銳,容易這樣碰傷,可以穿戴防護手套,訓練用健手試探接觸物體溫度的習慣,經常塗用油脂性護膚霜保護收臂。
  • 腫脹的防治:臂叢損傷的患者肢體肌肉失去運動功能後,循環會變差,可以透過手法進行組織液流動,加速代謝,並且用彈性繃帶加壓,達到促進循環的目的。
  • 肌肉及關節囊攣縮的防治:神經損傷後肌肉失去神經營養,發生肌肉萎縮,隨著時間的推移,萎縮程度不斷加重,最終將發生不可逆的肌肉變性,肌組織纖維化,失去運動功能。在神經損傷後如何防治肌萎縮治療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目前應用被動活動,電刺激,理療措施雖有一定延緩作用,但無法阻止肌萎縮進程,由於動力肌的麻痺相應關節失去平衡,長期必然發生關節囊攣縮給神經再生後功能恢復造成障礙,為此,應注意肢體關節的功能訓練,在損傷未恢復前關節功能位置的維持十分重要。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 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手腕隧道症候群

 

            (文-信誠徒手訓練館

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最常見的病患族群是30-50歲的家庭主婦最多,而且女性和男性患病的比例為3:1。此外,在職業上需經常重複使用到手腕工作的人員,如文書打字人員或電腦工作者、機械技工、木匠、搬運工等都較容易發生。

腕隧道1.jpg

如上圖的標示,腕隧道是由纖維組織及骨頭所形成的通道,位於手腕的掌面,頂部因有環腕韌帶蓋住,使骨頭凹形的通道成為腕隧道。在隧道內有正中神經、屈指肌群及屈拇長肌的肌腱通過,若壓迫到此神經稱之為腕隧道症候群。臨床的症狀為手部腫痛、灼熱、刺痛及麻木,且局限於食指和中指及大拇指的正中神經支配之區域。此疼痛在晚上或睡醒時特別明顯。患者於日間工作後,夜晚常因手腕麻木而醒來,需用力甩動手腕或摩擦手指,以求症狀緩解。但若置之不理、腕隧道症候群會逐漸惡化下去,疼痛也會加劇、握力變得軟弱,大拇指基端的魚際肌萎縮,這種情形,就已經是比較嚴重的腕隧道症候群了。

腕隧道症候群的物理治療

1.蠟療

2.經皮神經電刺激

3.超音波

4.肌腱滑動運動

腕隧道2.jpg

5.腕關節鬆動術:鬆動腕骨,增加腕隧道的空間防止正中神經受壓迫,這部分可能需要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

6.肌內效貼紮:肌內效貼布是一種特殊、有彈性的貼布,運用物理效果來改變皮下組織張力,但並不是貼上就有效果,需要結合專業人員的貼紮技術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腕隧道3.jpg

7.輔具使用:我們可以利用副木或是護腕來做固定手腕在些微伸直的姿勢,這個姿勢可以讓腕隧道處於較為開放,讓隧道內的壓力舒緩,進而減緩不適的症狀。

腕隧道4.jpg

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常常跟其他的病症類似,像是來自頸椎或是肩膀的因素,建議先尋求醫生和專業的治療師仔細地照會評估,確定問題的所在再對症下藥。除了保守治療,開刀也是常見的處理方式,不過還是建議先以保守療法為先,若是治療一陣子效果有限或是不滿意,再考慮手術的方式。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號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 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信誠徒手訓練館

 

       張奶奶有夜間頻尿的老症頭,一個月前晚上睡覺突然尿急,準備站起身到廁所時,突然膝蓋無力跌坐在床緣上,頓時一陣劇烈的腰部疼痛讓張奶奶坐立難安。隔天早上家人趕緊帶她到急診尋求協助,骨科醫師經過X光影像檢查發現第十二胸椎有明顯的壓迫性骨折。張家兒子們都很納悶,為什麼老媽媽只是一個輕輕地跌坐,就造成這麼嚴重的狀況。

       脊椎壓迫性骨折是指椎體因外力或本身骨質密度過低等原因而造成崩塌,骨質疏鬆是最常見的原因,尤其好發於更年期後的婦人,另外如外傷、轉移性癌症等也都會造成壓迫性骨折的原因。椎體壓迫性骨折常常都是一個外力而造成進而產生背痛,所以對許多來說是相當陌生且突然發生而措手不及。一般到醫院求診時,急性期醫師多會先開立止痛藥,並且請病友穿著背部支架與多休息。但是後續還會面臨哪些問題呢?是否需要開刀?能不能尋求物理治療的幫助改善病狀的緩解?

CF1.png

 

 

脊椎壓迫性骨折的臨床症狀

脊椎壓迫性骨折,常包含以下其中之一或是多個症狀:

1. 突然性地劇烈背痛,嚴重者必須要臥床休息、穿戴背架才會感覺症狀減緩。少部份骨折輕微者,可能症狀不明顯甚或不影響日常之工作而容易被忽略,需特別注意。

2. 站姿或是走路時,會使得症狀更加的加劇。嚴重者甚至連坐姿都無法維持。

3. 躺姿下,可使得症狀獲得改善。

4. 脊椎活動度明顯下降

5. 身高變矮與駝背等外觀上改變,最好發在胸腰椎交界處,尤其是胸椎第11、12節或是第1、2腰椎處的壓迫性骨折。

 

 

壓迫性骨折手術方式

       一般如果急性期過後,疼痛仍然難有顯著的緩解,醫師便會建議可以尋求手術的方式來改善症狀。常見的手術方式有以下兩種,通常病患在接受手術處置後,都能有效改善疼痛的情形。

 

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在影像導引下使用骨穿刺針經皮下由椎弓根而進入壓迫性骨折的椎體中(圖一),接著將骨水泥灌入,藉此來穩定骨折的椎體(圖二),並減輕疼痛。但此法並沒有使塌陷的椎體恢復原本的高度,所以不能矯正變形的椎體,同時流體狀之骨水泥灌入時,有往椎體骨折裂縫外漏的可能而導致神經、血管受損。

 

CF2.png

(圖一,壓迫性骨折常造成椎骨高度塌陷而變形降低)

 

CF3.png

(圖二,注入骨水泥藉此來穩定骨折的椎體,但此法並沒有使塌陷的椎體恢復原本的高度)

 

經皮穿刺椎體擴張成形術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與椎體成形術的不同之處是利用影像導引將可擴張之球體注射入脊椎體,利用此氣球膨脹擴張來恢復椎體的高度(圖三),隨後將球體拉出,打入骨水泥至氣球體擴張所創造出的空腔內,來保持穩定性並可藉以矯正部分的駝背變形(圖四)。此方法的優點在可以控制骨水泥流竄方向,避免因骨質破損後骨水泥外漏造成神經、血管損傷。

CF4.png

(圖三,氣球膨脹擴張來矯正變形的椎體)

 

CF5.png

(圖四,注入骨水泥來增加椎體的穩定性)

 

       然而,不管是否有接受手術治療,後續給予最適當的處置,穿著合適的背部支架適量的止痛藥物適當的物理治療運動休息,是能有效避免長時間臥床而造成骨質流失,以及日常生活功能的喪失。

 

 

物理治療能如何幫助改善脊椎壓迫性骨折的疼痛

       我們建議病友可以專業醫療人員評估的結果與建議,接受相對應的物理治療。因為脊椎壓迫性骨折後,除了病患自身感受到的症狀外,常會有背部會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張力異常、肌筋膜張力異常等狀況出現。

 

徒手物理治療

視病患狀況,選擇合適的徒手治療方式為病患處置。藉由肌筋膜放鬆術對於脊椎壓迫性骨折後,處理肌肉張力過大的現象。物理治療師會依照筋膜之深淺度檢查各層肌筋膜滑動受限的方向,然後往其受限方向施加外加之力量使筋膜放鬆。肌筋膜放鬆術常施作在特定的激痛點,與一般的指壓或按摩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請讓專業的物理治療師或醫師為您執行此項處置。

 

運動物理治療

脊椎壓迫性骨折常會因疼痛兒造成病患軀幹駝背,久而久之背部肌肉萎縮無力。我們利用物理治療運動,強調專一的伸展、肌力訓練計畫,讓病友達到症狀減緩,好處是在家後能持續進行復健,不受人、時、地的限制。以下介紹幾個較重要常見的運動給各位讀者知道,但請千萬在經過專業醫療人員確診後才開始進行,不要自己當『醫師』,自行診斷,自行復健喔!

 

擴胸挺背運動

雙手舉成投降姿勢扶貼牆,雙腳一前一後踩出弓箭步。身體向牆角推進,可以利用牆角兩側牆面,帶出前胸伸展與挺直上背的動作,有效減緩脊椎椎體壓力。此外,胸椎壓迫性骨折後,會有心肺功能變差的問題,所以擴胸挺背運動再配合反覆吸氣吐氣,便可以對肺臟功能進行訓練。

CF6.png

 

上背部肌力訓練

坐姿進行上背肌力訓練,將彈力帶中點固定於牆上,雙手拉動兩端彈力帶向身體兩側,過程中強調上背挺直與肩胛骨內收,這個動作可讓老人家在坐姿下,很方便的進行上背部的肌力訓練。

 CF7.png

 

頸部與上胸椎肌力訓練與姿勢矯正

站立下,背靠著牆站立,眼睛向前看,微縮下巴,頭後方輕輕向後壓著彈力球,彈力球可以視駝背改善狀況而選取直徑較小的球。過程中肚臍向內收縮,帶出腹肌用力的動作,增加脊椎的穩定度。

CF8.png

 

壓迫性骨折病友日常生活應該注意事項

1. 保持腹部肌肉用力

2. 注意在身體的活動,盡可能不要讓脊椎做出彎曲與旋轉的動作。

3. 坐姿時,要將屁股做到底靠近椅背,使得腰部能有足夠的支撐。

4. 每一次而坐姿站起來的過程,因為姿勢的轉換,常是許多病友抱怨最不舒服的時候。切記,在起身的過程,腹部微微內縮,增加腹內壓以提升脊椎的穩定性,過程中保持身體挺直不彎曲,再藉由髖部與膝蓋共同出力來協助站起,如此就能有效將疼痛控制到最低。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號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 或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打麻將與久坐的伸展運動

 

            (文-信誠徒手訓練館 老師)

又到了歲末春節,對很多人來說過年就是要和親朋好友摸上幾圈,但是在桌上廝殺之後,許多人發現過完一個年,全身腰酸背痛。這常常是因為在進行方城之戰時,大家都保持久坐的姿勢太久,以致身體出現許多毛病。以下我們會先來看看久坐常引起的問題,後面會教大家一些常用的拉筋放鬆的技巧。症狀輕微者,自我進行這些放鬆應可獲得改善;若症狀嚴重或是未改善,建議您一定要尋找醫生與專業的治療師照會。

 

久坐

久坐1.jpg

1.    鬆弛的腹部

人在站著、移動或是坐正的時候,腹部的肌肉會收縮保持內臟與脊椎的正常位置。久坐的人常會以彎曲身體的姿勢,用關節卡住的方式來維持坐姿。這是人體自然的反應,選擇最不耗能量的方式運作,但是這樣不運用腹肌的力量,以致內臟與脊椎的位置不在正常的位置,久了自然很多問題就會出現。

2.    僵硬的髖關節

長期坐著的人會使髖屈肌變得短又僵硬,限制活動幅度和跨步的距離。研究發現,減少髖部的可動性是老年人容易跌倒的主因。而跌倒是老人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跌倒所造成的傷害,不僅老人家痛苦,也加重照顧者的負擔。

3.   癱軟無力的臀部

    坐著不需要臀部肌肉做任何的事,癱軟無力的臀部肌肉會傷害你的穩 定性,使得推開東西的能力和維持有力步伐的能力下降。

4.   緊繃的頸部

人長時間坐著會將脖子前伸,因為我們會看前方而不是一直看下方,這會造成後頸部肌群過度緊張與縮短。或是當你在打字時,傾斜你的頭和聳肩來支撐電話,可能會拉傷你的頸椎並造成永久的不平衡。

5.   肩膀和背部痠痛

    駝背時,不會只有脖子向前彎曲,肩膀和背部的肌肉也會過度伸展,尤其是連結脖子和肩膀的斜方肌。

6.   失去彈性的脊椎

當我們移動的時候,脊椎骨間的軟骨盤像海綿一樣,有時膨脹和有時縮小,以吸收不同的壓力變化。但是當我們久坐時,軟骨盤會不平均地受到擠壓,久了就會硬化定型。

7.   椎間盤受損

久坐的人有比較大的風險會椎間盤突出。一般人或許不知道,正常脊椎壓力站立是平躺的四倍,坐著時,壓力高達六倍,而不正當的坐姿更會加重脊椎壓力。

牽拉技巧與部位

針對軟組織的處理,主要有兩大方向,牽拉放鬆與訓練加強,以下我們來介紹如何藉由牽拉來放鬆因久坐而過緊的肌群。

1.    牽拉髖屈肌

久坐2.jpg

如圖所示,我們可以單膝跪地,然後輕輕地移動我們的屁股向前,持續30秒,休息10秒,做3~5個回合。

久坐3.png

或者我們也可以運用工具來幫助我們放鬆,像是圖中的滾筒,我們可以將它放在我們的單側骨盆前方,藉由我們自身的體重來調控力道,做來回按摩放鬆,來回的速度記得要慢,一次做15個來回,做3~5次。

2.    牽拉頸部、肩部肌群

久坐的人常常會造成後頸部肌群過緊,而我們的頸部肌肉很多都連到我們的肩部,所以我們可以一起處理以達效果。

久坐4.jpg

圖中左邊是牽拉我們的上斜方肌,我們可以右手抓住後面的椅子,眼睛看右下方,再用左手扶住頭往左下方做牽拉,持續30秒,休息10秒,做5次,然後換邊再做。

圖的右邊是牽拉我們的提肩胛肌,我們一樣右手抓住後面的椅子,但這時我們眼睛看我們的左大腿,接著一樣左手扶住頭往左下方做牽拉,持續30秒,休息10秒,做3~5次,換邊再做。

久坐5.gif

最後還有一個很重要但很簡單的小技巧,特別是如果你有久坐後出現頭痛的時候,我們可以牽拉我們的枕下肌群,如圖我們可以坐在靠牆的椅子上,然後盡量將我們的下巴收進來,讓後頸貼到牆壁,持續20秒,休息5秒,做3~5次。

藉由牽拉的方式,狀況輕微的人通常可以將久坐引起的症狀獲得舒緩,若是狀況一直未改善,就會需要更高階的放鬆技巧與針對性的運動來徹底的治療。尋找專業人員先仔細評估更是必要,在這先祝大家新年快樂。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號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 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信誠徒手訓練館

 

       中醫說:『睡眠是身體的第一大補。』

       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睡眠除了可以消除疲勞,還可促進身體自我修復和增強人體的免疫力,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然而,現代人除了不規律的作息,常打亂了人體生物時鐘,導致自律神經與內分泌失調,不適當的寢具更是造成肌肉骨骼系統酸痛的主要來源,嚴重影響整個身體的健康。因此,讓我們來概述枕頭挑選的重要概念。

 

圖片 1.jpg

(很多人的枕頭都只是個裝飾品)

 

 

好的枕頭讓你上天堂,壞的枕頭帶你下地獄

       每個人的身形不同,脖子有長短,肩膀有寬窄,後顱有圓扁,頸椎有曲直。所以每個人都有一顆屬於適合自己體態的枕頭。一顆不合適你的枕頭,就無法有效支撐頸部正常的生理曲線。因此在選擇枕頭時,足夠可塑性支撐力是選擇枕頭的兩個重要條件。枕頭的頸部支撐區過支撐力過軟,無法支撐頸部;太硬,會頸椎過度前凸,都會導致肩頸肌肉僵硬酸痛。而頭部支撐區若無足夠可塑性,便無有效分散頭部的壓力。                                                                    

 

 

頭有托,頸有撐,背有靠

       好的枕頭能將頭部舒適地包覆分散壓力,服貼地支撐脖子,穩當地提供上背當靠山,三段式支撐是一個枕頭的基本要求(圖一)。那如何依照個人身寸,選擇個人化枕頭呢?正躺與側躺,枕頭高度亦大不同!兩個重要規則如下:

 

圖片 2.jpg

(圖一,枕頭三段式支撐就像玩信任遊戲一樣,你得將所有一切都交付給別人了!)

 

Rule No.1: 將標準站立姿轉變成睡姿

頸椎在標準站姿之下,對於各節脊椎之間、周邊肌肉群都是保持在張力與壓力最平衡的位置(圖二,標準站立姿),因此睡覺時也要能將33塊脊椎骨保持在同樣姿勢之下,這樣才能讓全身維持在最合適的環境。當仰睡時,額頭與下巴的連線與床面成平行,頸部下不會有感覺緊迫的壓力感,這就是最佳的睡眠角度(圖三,標準正躺睡姿和三段式支撐枕頭)。床墊的軟硬也是會影響到所需要枕頭的高度,所以選購枕頭時,必定要在店家中找一張硬度與自家相仿的床墊,親自試躺過,才不會購買到不合適的枕頭。此外,許多人習慣側睡,那建議挑選標準則要合乎Rule No.2。

 

圖片 3.jpg

(圖二,標準站立姿)

 

圖片 4.jpg

圖三,標準正躺睡姿,頭有托頸有撐背有靠

 

Rule No.2: 單側肩膀寬度對應側睡枕頭的高度

臨床上,許多病友患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在睡眠時重覆地呼吸暫停的,改採側睡後,可減少懸壅垂與舌根部鬆弛後墜,有助減輕打鼾與睡眠呼吸中止的症狀。因此許多人習慣側睡,正睡反而無法入睡,那建議購買枕頭時直接依照單側肩膀的寬度(圖四)為參考基準,使得側躺時頭部中軸線與軀幹中軸線相互平行,而不產生歪斜,頸部兩側肌肉得以受力平均(圖五)。

 

圖片 5.jpg

(圖四,標準站立姿單側肩寬,即頭側至肩線轉角的寬度)

 

圖片 6.jpg

(圖五,側臥姿標準枕頭高度,頭部中軸線不產生歪斜)

 

 

       由以上基本原則與兩個重要規則,只要照著好的治療師教您的方式選擇,枕頭有沒有記憶性,有沒有採用太空科技材質,有沒有加長加大都不是這麼的重要了。趕快回家檢查自己的枕頭吧!它可是要陪著你走過大半人生的好夥伴喲!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號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 或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信誠徒手訓練館 姚斯元 老師)

扁平足,是指腳底的足弓受到拉長而造成扁平的情形。臨床上,有許多的肌肉骨骼的疼痛,根源都是來自扁平足。例如足底筋膜炎,跑者膝,甚至腰痛肩頸痠痛等等。而扁平足常見兩種種類:功能性扁平足與結構性的扁平足,本文的目的是在說明兩者的差別與介紹。

 

下載 (1).jpg

功能性扁平足的介紹

功能性扁平足是指腳底只有在承重時,足弓才會塌陷造成扁平。而未承重時(坐姿或是站姿時),都可以看到足弓的弧線而不是扁平的情形。臨床上,功能性扁平的比例佔了大部分,並且可以在物理治療後復原。

 

功能性扁平足的原因

功能性扁平足大多是因為肌肉張力失衡造成的,常見的原因有

  1. 脛後肌無力
  2. 小腿肌(腓腸肌與比目魚肌)過度緊繃
  3. 長短腳
  4. 骨盆歪斜
  5. 臀肌無力

images (1).jpg

 

物理治療對於功能性扁平足的治療

面對功能性扁平足的病患,物理治療師可以裡用貼紮暫時的支撐足弓,讓發炎的組織得到休息。

 

 

功能性扁平足的貼紮分為兩種: 雷可貼布與肌內效貼布

肌內效貼布較有彈性以及柔軟,適合仍需激烈運動的運動員使用,或是扁平情況輕微的病患。使用肌內效貼布,運動員在從事運動時較不會因為足底過度僵硬造成其他更嚴重的傷害

下載.jpg

 

雷可貼布支撐力道較強,適合較嚴重以及日常生活只需走路的病患。因為貼布的韌性較強,在支撐體重時不易因為力道不夠而塌陷。

maxresdefault.jpg

 

此外,矯正型鞋墊也會有相同幫助,矯正型鞋墊可以將走路時的壓力分散,讓因功能性的扁平足而受傷的組織可以得到休息。但每個人的足型都有些微的不同,所以客製化的矯正鞋墊,效果會比模組化的鞋墊好很多。

images.jpg

徒手治療能幫病患把緊繃的小腿肌解開,讓足部的骨頭排列能回到正確的位置。。同時搭配脛後肌的肌力訓練以及骨盆的調整,可漸漸將功能性扁平足矯正回來。

 

maxresdefault (1).jpg

結構性扁平足

結構性扁平足大多是足底的骨頭排列已經出現了問題,所以病患在休息坐著時候,足底也是扁平的。常見的原因有

 

  1. 天生的扁平足
  2. 風濕性關節炎
  3. 外傷

 

pesplanus1.jpg

結構性扁平足的物理治療

如果是外傷造成的結構性扁平足,物理治療師可以使用關節鬆動術將骨頭回歸到正確的位置。常見的骨頭易位有

  1. 跟骨外斜
  2. 脛骨扭轉

images (2).jpg

 

但如果是天生,或是全身性的關節形變造成的結構性扁平足,病患仍需要長期的是使用矯正鞋墊,讓扁平足不會造成更多的傷害。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號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 或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信誠徒手訓練館

 

       近年來慢跑成為許多民眾們的運動最佳首選,各種跑步造成的運動傷害也相應陸續出現在各大醫院診所,其中最常聽到跑友抱怨的症狀之一,是跑步過程中或是跑步後會出現內側腳踝疼痛,由時候疼痛感會傳遞到內側腳掌,嚴重者甚至發炎腫脹。大家常常會誤以為是大名鼎鼎的足底筋膜炎找上了自己,其實元兇另有其人,它的名字是『脛後肌肌腱功能不全』。

       但是,就算你不跑步運動,脛後肌肌腱功能不全也是可能會找上你。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脛後肌它負責的工作是什麼?為什麼它會造成疼痛?

111.png

(你如果痛在紅色標示的部位,很有可能就是脛後肌肌腱功能不全喔)

 

 

脛後肌在哪裡

2.pngIGjlCx6yz3J4sUamObBXcA_PrCtkeoxVJ_M._tibialis_posterior_NN_2.png

 

       脛後肌起始點位在上小腿脛骨後側骨間膜後表面,鄰近脛骨與腓骨之間,向下延伸肌腱繞過內踝骨後緣走向腳底後,最後終止點分別附著於舟狀骨粗隆、外中內三顆楔形骨部位,以及在第二、三、四的蹠骨。路徑聽起來很複雜!

4.png

 

       簡單的說,它從小腿後方深處出發,繞道內側腳踝,跨過好幾個關節之後附著在腳底板內側下方。它就像拱形吊橋的鋼索,將整座吊橋撐住。所以當脛後肌收縮的時候,會使得腳底足弓被拉起來,用以維持足部內側足弓該有的生理功能,是支撐中足的最主要肌肉結構。

5.png

               (藍色處為脛後肌肌腱)

 

6.png

             (脛後肌就像拱形吊橋的鋼索,將整座拉住而不會垮下)

 

       脛後肌收縮能讓腳掌做出內翻與踝關節屈曲(往足底方向踩)的動作。它在走路過程中,也是一條有力的足部旋後肌。當我們在走路每往前跨出一步時,腳跟著地之後,也就是步態週期5-35%,脛後肌會進行離心收縮,目的就是要減緩腳踝外翻或者是足弓的塌陷的速度,有效的吸收來自地面的衝擊力。接著,在步態週期35-55%,也就是站立中期至後期,這條肌肉會向心收縮使後足做出旋後的動作,促使足弓被提拉起來,同時讓中足關節處在相對穩定的位置,如此一來就可以提供腳掌強而有力的力臂進行推進的功能。所以這條肌肉離心與向心收縮的功能攸關著足弓的維持和功能,由此可見它的重要性。

7.png

 

 

脛後肌肌腱功能不全的成因

       一般認為,脛後肌肌腱功能不全跟扁平足、肥胖以及女性等因素有非常大的相關性,但對於長期從事高衝擊性運動的族群來說,不管是高足弓或者扁平足,不管胖瘦,不論男女,脛後肌肌腱都有可能過度使用而出問題。根據上述介紹脛後肌在步態承重過程中負責離心收縮控制減緩足弓塌陷的速度,當它的肌肉力量與延展性不足,又不斷的反覆拉扯後,會彈性疲勞而導致肌腱產生退化性病變,最後甚至斷裂。

       其實根據臨床經驗的發現,對於目前時下許多『假日運動員』,平常都在辦公桌前埋首文案,只有在週末才在努力趕工跑步、騎車的人們,也是好發脛後肌肌腱功能不全的族群。因為平常沒有規律地進行肌力、伸展的訓練,一到假日就草率伸展下場比賽運動,試想平常都沒有在操練的軍隊,如何能在一朝一夕之間成為過關斬將的軍團,故對於假日運動員會常常有許多運動傷害是想當然爾的。

 

 

脛後肌肌腱功能不全臨床症狀

1. 典型症狀是在走路或跑步時,足踝內側在內踝骨後緣,沿著脛後肌腱部位感到疼痛與壓痛,更嚴重時,會造成脛後肌肌腱斷裂。

2. 脛後肌腱部位常伴隨發炎腫脹

3. 嚴重者後足變形,中足向內側突出,足弓塌陷。

8.png

4. 若嚴重扁平足伴隨脛後肌肌腱功能不全,通常也會造成外側腳踝前下方也會疼痛。主要的原因是足部變形足弓塌陷後,會使腳踝外側骨頭間彼此壓迫而產生疼痛。

 

 

脛後肌肌腱功能不全的診斷與物理治療建議

       脛後肌肌腱功能不全在診斷上,醫師除了診斷患者的臨床症狀,也會藉由軟組織超音波進一步評估確認,我們建議病友可在專業醫療人員詳細評估後,接受適合的物理治療與輔具使用。

 

簡易復健運動教給您

腳掌在負重的閉鎖(Close chain)姿勢下,腓骨長肌會產生足部旋前(足弓垮下的動作);而脛後肌與脛前肌側負責足部旋後(足弓拱起的動作),且脛後肌與腓骨長肌分別由腳掌內側與外側進入腳底相互交會(圖一),因此這兩個肌肉群互為拮抗關係(圖二)。當脛後肌肌腱功能不全發生時,我們會藉有放鬆腓骨長肌,間接減緩脛後肌的張力,達到症狀減緩的效果(圖三)。

9.png

(圖一,由上圖可以清楚看見,脛後肌與腓骨長肌分別由腳掌內側與外側進入腳底相互交會)

 

10.png

(圖二,小紅人就像是脛後肌,小白人們則是腓骨長肌。當脛後肌肌腱功能不全發生時,我們會藉有放鬆腓骨長肌,消滅一兩個小白人,達到症狀減緩的效果)

 

11.png12.png

(圖三,將網球置於小腿外側腓骨外後側下,借體重下壓使用網球去做腓骨長肌的深層按摩)

 

一旦遇到脛後肌肌腱的問題,除了接受治療之外,適當的休息也是相當需要的。臨床上,腳痛的病友常抱怨,疼痛很難緩解,病程常常拖的極長。這樣的情況相當的合理,一般如果手腕、肩膀痛,我們可以大不了休息不去動它;但是萬一發生足部疼痛,建議您一天不要走路好好休息,我想很難辦的到吧!所以受傷發炎的組織就在我們勉強走去個廁所,或是下床喝個水的過程中,又被反覆地拉扯。因此,除了接受醫師與物理治療師的建議進行復健運動之外,我會強烈主張病友可以使用足弓貼紮法與鞋墊的輔助,有效控制症狀。

 

足弓貼紮法與鞋墊的建議

如果本身還有嚴重的足弓問題的話,建議利用肌內效貼布或是穿著合適的醫療等級鞋墊來支撐足弓,這樣不但可以加速治療的效果,也可以縮短治療的時間。

13.png

(利用肌內效貼布來支撐足弓)

 

14.png

(如果足弓有塌陷問題,肌內效貼布的處置後有相當不錯的成效,就會建議病友可以考慮穿著客製化的醫療等級鞋墊)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號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 或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信誠徒手訓練館 姚斯元 老師)

網球肘與高爾夫球肘常見於喜歡打高爾夫球,網球,羽毛球等需要大量使用手臂的運動。嚴重的病患,甚至會同時擁有這兩種病症。

 

 

網球肘的症狀

 

下載 (1).jpg

網球肘最典型的症狀就是手肘外側的不舒服,常見的幾個症狀有

  1. 手肘外側疼痛
  2. 在外側的骨突按壓會有激烈疼痛
  3. 用力握東西時手肘會有疼痛感
  4. 手腕向上方提重物時(譬如提水桶),手肘會有疼痛感
  5. 手腕扭轉動作會有手肘疼痛,譬如扭毛巾

 

網球肘的原因

網球肘的受傷原因是因為手腕長期的重複使用造成肌肉的受傷,手肘的外側有著非常多條的肌肉接點,這些肌肉的共通點是都負責手腕的伸直動作(往手背方向的動作)。而這些肌肉都有可能會在手腕的長期使用產生傷害並且造成疼痛。

常見網球肘手傷的肌肉有

  1. 橈側伸腕短肌
  2. 伸小指肌

下載.jpg

 

 

網球肘的物理治療

 

面對網球肘的病人,徒手治療可以將受傷而緊繃的肌肉解開,進而降低手腕使用時對手肘的張力,減輕疼痛,加快修復速度。

此外,物理治療師也會針對受傷的肌肉進行肌力訓練,將因受傷而萎縮的肌肉肌力回復到之前的水準,避免復發的情形。

images (1).jpg

 

高爾夫球肘的症狀

 

 

 

 

images (2).jpg

高爾夫球肘的症狀常見於手肘內側,常見的症狀有

  1. 手肘內側疼痛,腫脹
  2. 並手腕做掌側彎曲時(例如把重物從地上拿起來)手肘會有特別不舒服的情形
  3. 嚴重時病患也會感覺到用力握東西時會感到疼痛。

 

高爾夫球肘的受傷原因

高爾夫球肘常好發於高爾夫球選手,棒球投手,攀岩選手等需要用手腕力量的運動。高爾夫球肘的受傷機轉跟網球肘十分類似,也是在於手腕內側的屈腕肌大量的重複使用造成受傷。常見受傷的肌肉有

  1.  旋前圓肌
  2. 橈側屈腕肌
  3. 尺側屈腕肌
  4. 屈指淺肌腱
  5. 掌長肌

 

下載 (2).jpg

高爾夫球肘的物理治療

高爾夫球肘的物理治療也跟網球肘十分類似,物理治療師會施作徒手的放鬆以及肌力的訓練幫助病人得到長久的症狀改善。因為高爾夫球肘常好發於旋前圓肌,除了手腕的彎曲運動外,旋前的運動也會加入訓練。

images (3).jpg

 

 

網球肘跟高爾夫球肘的比較

 

症狀

受傷肌肉

受傷的動作

物理治療

網球肘

手肘外側疼痛

橈側伸腕短肌

重複性的手腕伸直

徒手放鬆,肌力訓練

高爾夫球肘

手肘內側疼痛

1.      旋前圓肌

2.      橈側屈腕肌,

重複的手腕彎曲

徒手放鬆,肌力訓練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號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 或0955437313 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文-信誠徒手訓練館 )

 

       這些年在台灣火紅的顱薦椎療法,對國內許多人來說還是相當的陌生,其實這項療癒技術已在國外發展數十年了。對於第一次接受顱薦椎療法的您,一定有很多的疑惑,就讓我們來告訴您整個治療過程該要注意的重點!

 

1. 初步問診,確認是否為顱薦椎療法適應症

顱薦椎療法治療師會先進行問診,了解客戶的主要訴求與不適。經過初步評估確定是顱薦椎療法的適應症後,就可以開始整個療癒的過程。

顱薦椎療法能協助的適應症如下:

1. 肌肉骨骼功能失調

2. 頭痛、偏頭痛

3. 自律神經失調

4. 睡眠障礙

5. 顳顎關節障礙

6. 內臟功能障礙

7. 情緒障礙(憂鬱症、倦怠症)

8. 行為障礙

9. 學習障礙(轉注力問題)

10. 幼兒多重障礙

11. 免疫、內分泌系統異常

 

2. 輕鬆地躺在床上接受療癒

請個案穿著寬鬆舒適的衣服,躺在治療床上,然後在那裡可以非常輕鬆地待上一個小時。

圖片 1.png

 

3. 輕柔地觸療協助調整脈動

過程中,治療師只會用雙手簡單地、輕柔地觸診評估與協調顱薦椎脈動,比如說,觸碰雙腳、薦椎骨、軀幹上某些部位、頭顱骨,並且手法都相當的輕柔,頂多只是放在您身上最多不超過五公克,或是將手放置在您身體與床面之間而已。所以顱薦椎療法具有非常溫和非侵入性的特質,讓您可以在療癒過程中完全的放鬆而達到治療成效。根據治療師的經驗、療癒的目的、客戶的反應,以及每一位客戶在治療中所表現出獨特的過程,療癒的程序可能會有所差異。

圖片 4.png圖片 2.png

 

4. 治療過程中您會有感受與狀況

I. 一般情況下,正在接受治療的個案未必會有任何特別感覺,除了治療師的觸診。甚至會錯覺自己只是一直躺在治療床上面,治療師好像什麼事也沒做。但是其實當下治療師已經利用特殊手法巧妙地平衡顱薦椎脈動,以及促進張力異常的腦脊髓膜與筋膜系統放鬆。

II. 部分的個案會感到身體有一些反應,例如身體某部分原本不適感漸漸放鬆消失、身體某部分會有一些不自覺的抽動,甚至感受到體內有能量的流動等,這些都是身體能樣釋放的『好轉反應』。

III. 大多數的個案會在治療時不自覺地睡著並且有打呼的現象,但是在治療完畢後,他會告訴你他並沒有睡著,甚至方才治療過程中治療師觸碰過哪些部位,或是週邊的人說了什麼話都知道。

 

5. 好轉反應因人而異

治療過程中有沒有上述的反應與治療的效果沒有特定的關係,而且治療的效果通常並不一定會在治療後立即出現,好轉的速度會取決於問題已存在的時間長短、病人整體的身體健康狀況、病人的生活習慣等因素上。因此,大多數病人會在接受治療後的數小時至數天才會發現問題好轉。

 

6. 每次治療完成後,仔細觀察自我身心狀態的改變

治療結束後,身體會啟動自我修復的能力,持續數次的療程中都可能會出現『好轉反應』。很明顯地,顱薦椎療法協助身體調節及重新回復正常狀態是需要時間的,所以極少數病人可能在開頭的數次治療後也不易察覺到明顯的改善。所以治療師會建議病人先接受4-5次的顱薦椎療法,才能判斷治療是否對他們的問題有效

 

若有相關問題,歡迎來電諮詢問信誠徒手訓練舘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號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 或0955437313 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信誠徒手訓練館

在跑步的族群之中,膝蓋疼痛是非常常見的症狀。本篇會針對在跑步族群最常出現的兩種膝蓋疼痛做介紹以及比較。

 

跑者膝的介紹

 

近幾年來路跑運動興盛,但是在裝備和重訓不足的人之中,最常會出現的就是跑者膝,跑者膝的症狀有

 

 

  1. 膝蓋外側的疼痛,腫漲感
  2. 大腿外側緊繃感
  3. 走路跑步時,足跟碰地的時候疼痛感覺會的明顯
  4. 如發炎情況輕微,跑步,運動完之後會有明顯疼痛感,嚴重時甚至在運動途中就會有激烈疼痛感並且無法完成訓練或是比賽

 

下載 (2).jpg

跑者膝的發生原因

跑者膝又稱作髂脛束症候群,髂脛束是在大腿外側的一條筋膜組織。平常的作用是在步態時與臀中肌一起作用支撐身體左右方向的動作。讓身體不至於會往左或是往右倒下。

 

下載.jpg

跑者膝最常見的發生原因就是跑步姿勢歪斜,最常見的歪斜情況是在踏步時,膝蓋向內側移動,造成類似內八的情況

 

如果跑步姿勢歪斜,在腳掌採地的時候,身體的重量就會變成由髂脛束所支撐。再長期支撐好幾十公斤的重量之後,髂脛束的肌張力會逐漸增強,造成緊繃。而肌肉底下的脂肪墊因此被壓迫造成發炎腫脹。引起症狀

 

 

造成歪斜的常見因素有

  1. 不適合的跑鞋
  2. 核心肌群力量不夠(尤其是臀中肌以及腹橫肌)
  3. 下肢天生的結構不正確(0型腿或是X型腿)

下載 (1).jpg

 

跑者膝的好發族群

跑者膝最常發生有長跑習慣,或是有玩一些需要長時間跑步的球類運動的人,譬如:足球,網球,籃球等等。而有在工作需要久站久走的人,如果核心肌群無力,也常會因為走路姿勢歪斜造成疼痛。

 

跑者膝的物理治療

面對跑者膝的患者,物理治療師會將髂脛束的張力解除,讓底下的發炎組織得到休息的機會,進而達到症狀治療效果。但除此之外,物理治療師也會針對跑步的歪斜做分析檢查,調整歪斜的跑步動作。物理治療師常會使用調整跑步姿勢的方式有

  1. 臀中肌肌力訓練
  2. 骨盆調正手法
  3. 矯正鞋墊諮詢調整
  4. 腰部核心訓練

hqdefault.jpg

 

再跑者膝的物理治療之中,跑步姿勢調整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調整跑步姿勢,即使髂脛束張力獲得解除,病患仍然會在跑步之後因為姿勢引起發炎,而感覺到疼痛再度回來。

 

 

跳躍膝的介紹

跳躍膝也是跑者常見的膝蓋不舒服原因,但多半發生在同時從事球類運動的人身上。

 

症狀

跳躍膝的患者多半會感覺到膝蓋下方中間的位置有著不舒服的刺痛感且大多發生在起跳的一瞬間或是落地的一瞬間。而有長跑習慣的人也常會覺得當身體重量放在腳上時,症狀會被引發出來。

 

跳躍膝的症狀隨著嚴重程度可以分成四期

第一期: 只會在運動過後有些不適,而不影響活動

第二期: 運動中以及運動後都有不舒服,但是病患可以繼續運動

第三期: 病患一運動就會感覺到持續的疼痛,並且運動後仍有不舒服,而病患的運動表現也因此受影響(跳躍高度下降,跑步速度或是距離受影響)

第四期: 韌帶完全的斷裂,病患無法進行任何活動,並且需要手術的修補

 

下載 (3).jpg

跳躍膝發生的原因

 

髕骨韌帶撕裂是造成跳躍膝症狀的主因,髕骨韌帶位於髕骨(膝蓋骨)的正下方,在三角形尖端的下處,髕骨韌帶在跳躍的起跳點以及著地時與臀大肌,股四頭肌一起負責固定膝蓋的穩定度,讓身體不會往前摔倒。而如果病患的臀大肌以及股四頭肌力量不夠,髕骨韌帶就會承受身體下衝的重力,造成受傷

 

另外一個常見的原因是小腿腓腸肌,大腿後側的肌肉的膕旁肌過度緊繃,也會在彎曲,跳躍的時候造成髕骨韌帶壓力過大

 

跳躍膝的物理治療

髕骨韌帶受傷時多半會伴隨著疤痕的產生,影響韌帶的復原速度。面對跳躍膝的病患,物理治療師會使用深層按摩將髕骨韌帶的疤痕去除,加快復原速度。並且如前段所說的腓腸肌,膕旁肌也需要物理治療師的深層放鬆,才能達到症狀減緩的作用。並且在髕骨韌帶復原一定程度之後,加強股四頭肌跟臀大肌的力量,減輕髕骨韌帶的負擔

 

特別要注意的是,在訓練股四頭肌與臀大肌的同時,也會對髕骨韌帶有拉扯的動作。所以一定要經由物理治療師的評估髕骨韌帶的健康程度,給予適合的運動。才不會造成更多的傷害。

images.jpg

跳躍膝的好發族群

跳躍膝的患者多半有從事需要反覆跳躍的運動,排球,羽毛球,足球都是常見的好發族群。同時,拳擊有氧,登階有氧等有氧運動也常會需要在短時間內反覆地跳躍,也有可能會造成跳躍膝的症狀。

images (1).jpg

 

跳躍膝與跑者膝的比較

 

症狀部位

好發族群

受傷部位

生物力學原因

物理治療處置

跳躍膝

膝蓋下方

排球,足球,有氧舞蹈習慣者

髕骨韌帶

臀大肌,股四頭肌無力;腓腸肌,膕旁肌緊繃

髕骨韌帶放鬆;股四頭肌,臀大肌訓練

跑者膝

膝蓋外側

路跑愛好者,足球,網球,工作需要久站久坐者

髂脛束下方的脂肪墊組織

臀中肌無力;跑步姿勢歪斜

髂脛束放鬆,臀中肌訓練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號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 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信誠徒手訓練館 姚斯元 老師)

 

足底疼痛是非常痛苦的一個病症。因為我們人每天都要走路,而每一步足底的疼痛,不只是身體受折磨,對工作和生活也會有很大的影響。臨床常見業務,家庭主婦都因為足底的疼痛,造成平常的工作無法執行。本篇文章會針對兩者分別作介紹,並且會做出比較

 

足底筋膜炎的症狀

足底筋膜炎的病人大多會感到足弓或腳跟有尖銳,刺痛的感覺。而嚴重的病人甚至會有酸,麻,腫的感覺。並且大多有以下特徵。

  1. 感覺到早晨的第一步特別的不舒服
  2. 久坐或休息後的第一步特別不舒服
  3. 在走路之後症狀漸漸的緩解

1.jpg

 

足底筋膜炎的成因

足底筋膜位於人體的足弓處,他的構造富彈性的纖維組織,如同一個粗的橡皮筋一樣。足底筋膜在走路的最主要作用是吸震,當行走時,重量放到腳上的時候。足弓會承受身體的動量而塌陷,而緩衝身體的重量不會傳導到腳上。而足底筋膜炎的病人大多有著足部的變形,導致在行走時,足底筋膜會被過度的拉長緊繃,長久下來造成發炎甚至纖維化

 

下載 (1).jpg

而常見造成足底筋膜炎的危險因子有

 

  1. 扁平足
  2. 高足弓
  3. 長短腳
  4. 小腿肌肉過度緊繃
  5. 核心肌群無力
  6. 體重過重

 

 

物理治療師可以幫助足底筋膜炎的病人甚麼

在面對足底筋膜炎的病人,徒手治療可以將僵硬,纖維化的足底筋膜牽拉開來。於是在行走時,足底筋膜所承受的壓力就會緩解,疼痛也會下降。同時,因為足底筋膜炎的病人多半伴隨著其他的因素,物理治療師也會給予小腿肌肉放鬆,矯正鞋墊建議,核心肌力訓練。幫助病人從根本解除病根。

 

除了徒手治療之外,病人也可接受骨震波治療將足底筋膜僵硬,退化的部分震動開來,減緩症狀。骨震波療法適合足底筋膜已經產生結構變化,退化甚至鈣化的病人。

images.jpg

 

除此之外,對於足底筋膜炎病人,調整步態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功能性扁平足是造成足底筋膜最常見的原因,而物理治療師能教導功能性扁平足的病人如何在行走時利用肌肉支撐足弓,分擔足底筋膜的張力。而其他的原因如同高弓足,X型腿,物理治療師也都可以針對病人的需求給予最客製化的步態調整。

下載.jpg

 

足底筋膜炎病人該做的運動

1. 小腿筋牽拉

  1. 面對牆壁站立,將雙手伸直,手掌平貼在牆上
  2. 將要拉的腳放在後方,另一隻腳向前做弓箭步
  3. 用手支撐持續將身體重心向前直到感覺小腿有被繃緊的感覺
  4. 持續一分鐘之後回到起始動作並重複三次
  5. 注意後方的腳腳尖要向前,並且膝蓋不能彎曲

 

2.jpg

2. 足弓控制運動

  1. 將毛巾放在足部的下方
  2. 使用腳趾將毛巾拉向自己的方向
  3. 重複10~15

 

 

3.jpg

3. 網球按摩運動

  1. 站立並將網球放在足部下方
  2. 左右移動網球感覺最疼痛的地方
  3. 將重量緩緩放到球上,直到感到劇烈疼痛
  4. 維持60

 

4.jpg

 

 

 

足跟脂肪墊症候群介紹

足跟脂肪墊症候群也是常見的足底疼痛原因,常因為疼痛部位接近,常常會被誤診為足底筋膜炎。但其實兩者之間的致病原因或是治療方式都大不相同

 

足跟脂肪墊症候群的症狀

  1. 足跟中間的疼痛
  2. 像是黑青一樣的鈍痛,並且感覺在深處的地方
  3. 手指按壓足跟中央會感覺疼痛
  4. 在走路時,足跟接觸到地面瞬間會感覺疼痛,尤其是赤腳踩在硬地上的時候。跳躍著地的時候也會有明顯症狀
  5. 行走硬地時會比軟地來的不舒服

 

足跟脂肪墊症候群的原因

足跟脂肪墊是在足跟底下負責緩衝身體重量的組織,但如果因為肥胖,或是退化等原因,造成脂肪墊有萎縮的情況,身體的重量就會壓在足跟的骨頭上,骨刺增生並且壓迫脂肪墊造成疼痛。

 

另外長時間習慣穿硬質地鞋底的人,在走路的時候,重量無法被鞋底緩衝。而變得全部由脂肪墊來承受,所以受傷的機率比別人來的大。此外,習慣赤腳走路的人也是一樣的道理,容易因為壓力過大而造成疼痛。

 

5.jpg

足跟脂肪墊症候群的物理治療

針對足跟脂肪墊症候群,物理治療師可以是用貼紮幫助足跟脂肪墊減壓,減輕疼痛。並且訓練足底的力量也可以讓肌肉分擔足跟脂肪墊的壓力,達到減輕症狀的效果。

 

徒手治療也可以幫助清除脂肪墊的疤痕組織,讓脂肪墊的發炎反應不會重複的發生,進而讓症狀可以快速的緩解。同時間直接針對痛點做超音波治療,也可以加速脂肪墊的復原。

 

為了減輕脂肪墊的壓力,物理治療師通常會建議病人穿鞋底較軟的鞋子(注意,如果你是足底筋膜炎的病人,反而不適合穿軟的鞋子,請一定要諮詢過物理治療師再選用軟的鞋子)

 

長期路跑的人如果有脂肪墊症候群,常常也是因為跑步的姿勢不正確造成脂肪墊壓力過大。再回到運動場之前,也需要諮詢物理治療師正確的跑步姿勢。而在臨床上最常見原因的就是足跟先著地的跑步姿勢,通常病人矯正為足尖先著地之後都可以有長足改善。

6.jpg

足底筋膜炎跟足跟脂肪墊症候群的比較

 

 

疼痛位置

症狀情形

物理治療

危險因子

足底筋膜炎

足弓,足跟前方

第一步最痛,越走越不舒服

足底筋膜放鬆,小腿肌肉放鬆

肥胖,扁平足,高弓足

足跟脂肪墊症候群

足跟正中央

走在硬地比軟地舒服

貼紮

肥胖,年紀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號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 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信誠徒手訓練館 陳君豪 物理治療師)

 

       小馨是一位粉領上班族,因經常工作加班,生活壓力又大,從兩個月前開始出現嚴重失眠的症狀,目前甚至得要靠服用身心內科醫師開立的安眠鎮靜藥物才能在半小時內入睡,但是通常都是三個小時後就會醒來,而且一醒來就感覺腦袋瓜裡面的馬達不斷的轟隆轟隆的運轉至到天亮,除此之外,她也抱怨近期時常會有胸口悶、心悸的情況。身邊的閨蜜都發現小馨的氣色明顯的反黑,趕緊帶著她來找熟識的物理治療師朋友尋求解決辦法,經過治療師的檢查排除了可能是上頸椎小面關節錯位的可能性之後,為她進行顱薦椎療法不到十五分鐘,小馨就進入了快速動眼期睡眠,打呼聲頻繁,終於是兩個月以來第一次不需要依賴安眠藥入睡了。

       上述個案失眠的狀況,想必是很多現在人多曾經經歷過的經驗,大多數的人在經驗到壓力、刺激、焦慮,或者睡眠規律改變時(如時差、輪班的工作等)都可能會有短暫性失眠障礙。但如果短暫性失眠沒有隨著事件的消失或時間而改善,有些人甚至也會因而演變成慢性失眠。所以萬一不幸碰到小馨的情況,除了到身心內科尋求醫師的診斷與幫忙,我們還有什麼其他的方法可以協助趕緊脫離失眠的夢魘。

圖片 1.png

 

自律神經失調性失眠

       造成失眠的原因非常複雜,普遍來說有些患者的個性都屬較易緊張,一開始失眠時都因為白天有明顯的壓力或煩惱的事情,失眠一陣子之後,只要到睡眠的時間就連帶著一直擔心睡不著,導致失眠的情況更加嚴重並且惡性循環,這樣的狀況都屬於典型的精神壓力造成自律神經失調性失眠

       通常自律神經失調性失眠常會跟上頸椎的頸椎小面關節錯位或頸部肌肉痙攣等問題有相關,因此物理治療師在詢問病史排除『次發性失眠』(藥物或是精神疾病等原因引起)的可能性後,會進行頸椎相關理學檢查來排除之。若上頸椎有小面關節錯位相關問題,都是治療師優先會進行處置的。頸椎部位相關問題已經完全排除後失眠狀況仍然改善有限的話,我們就會建議病友進一步接受顱薦椎療法,一種『另類療法』,可促進整體性的放鬆與強化自身的調節與平衡。

 

顱薦椎療法是什麼

顱薦椎技術(Craniosacral Therapy)是由神經外科醫師約翰.優普哲(John E. Upledger)博士所發展出來的技術。因工作的關係,優普哲醫師得經常參與腦部手術的過程,在他多年的手術經驗中,他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頭顱骨與硬腦膜、甚至是整個身體會隨著中樞神經系統內的腦脊髓液循環的脈動而起伏

圖片 2.png

   約翰.優普哲(John E. Upledger)博士

 

顱薦椎系統包含外在顱骨、脊椎骨與薦椎骨(合稱顱薦椎),以及內在的腦脊髓膜、中樞神經系統和腦脊髓液。在中樞神經系統裡,腦脊髓液會在其中週而復使的循環,正常期況下會產生每分鐘約6-12次的脈動(此現象在某種層面跟血液循環與心跳律動的關係相雷同)。這種腦脊髓液壓力的變化就會直接作用在外圍的腦脊髓膜系統(硬腦膜、蛛網膜與軟腦膜)。此外,因為腦脊髓膜與腦膜系統以外的筋膜兩者在解剖上直接或間接都有密切的相連,因此全身整個筋膜系統乃至於內臟筋膜系統會隨著顱薦椎脈動(Craniosacral Rhyme)牽連而運動著。

 

圖片 4.png圖片 5.png

(腦脊髓液與硬腦膜組成之半封閉水壓系統)

 

圖片 3.png

(顱薦椎系統示意圖)

 

顱薦椎療法是一種手法極為輕柔的技術。先經由觸診,我們可以在全身任一個部位感受評估顱薦椎脈動的速度快慢、振幅大小、是否對稱以及律動的品質,病理狀態下,顱薦椎脈動的速率每分鐘甚至不是少於6次,就是多於12次。接著利用極為輕小的力道(約5公克)來平衡顱薦椎脈動藉以促進中樞神經系統達到鬆弛張力異常的腦脊髓膜與筋膜系統,本質上它就是一種肌筋膜鬆弛術。因此,顱薦椎療法能夠幫助的領域有:

1. 肌肉骨骼功能失調

2. 頭痛、偏頭痛

3. 自律神經失調

4. 睡眠障礙

5. 顳顎關節障礙

6. 內臟功能障礙

7. 情緒障礙(憂鬱症、倦怠症)

8. 行為障礙

9. 學習障礙(轉注力問題)

10. 幼兒多重障礙

11. 免疫、內分泌系統異常

圖片 6.png

 

 

簡易自我顱薦椎療法

 

重新啟動顱薦椎脈動練習

       藉由外在壓力來誘發顱薦椎脈動暫時短暫停止,將能促使脈動重新開始,變得更加強烈、更加平衡。並且提升自律神經系統的放鬆和平衡,放鬆結締組織,也有助眠的效果

 

器具準備

用兩顆硬式網球(你可以在文具店或是大賣場買到),放進及膝絲襪中,推到絲襪底部並且繃緊後打結(所以即使稍後當你把頭部的重量放在兩顆球中間時,他們也不會彼此分開),將還有一大截的絲襪反套回網球後再繃緊打結,重複數次至像花生形狀的『枕骨放鬆器』(圖A)。

圖片 7.png

(圖A)

 

開始練習

拿兩本書上下交疊成階梯狀,將枕骨放鬆器放置在其上(圖B),接著請平躺下來,將你的枕骨下緣往上大約兩公分處放在放鬆器上方,讓兩顆網球正好分別卡在兩側枕骨上方,放鬆躺五至十分鐘(圖C)。

 

圖片 8.png

(圖B)

 

圖片 9.png

(圖C)

 

(*重新啟動顱薦椎脈動練習的部分,因每位病患狀況不同,且禁忌症有急性顱內出血、腦動脈瘤、顱骨骨折、延髓突出等,所以需要在物理治療師及醫師的確認後才能進行!)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號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 或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信誠徒手訓練館)

 

       今年30歲的小張,受腰痛之苦多年,症狀常發生在兩側的下背痛,尤其在搬或舉重物、做腰部後仰或扭轉的動作時症狀會加劇。根據他的描述,下背部的疼痛是從大學時代就開始反覆出現,當年身為美式足球校隊前鋒的他,在一次比賽過程中遭受對手球員由背後強力撞擊之後,劇烈的疼痛讓他當下站不起來,當時經過醫師的診斷為『腰椎滑脫』。

1.jpg

       造成腰部疼痛的原因很多,之前的文章已經介紹過腰椎椎間盤突出,那上述案例中腰椎滑脫是什麼?為什麼小張總是抱怨在搬重物,特別是腰部扭轉的時候特別的劇痛?讓我們從了解它的生理結構與受傷機轉來了解吧!

 

腰椎滑脫的成因

腰椎滑脫是指腰椎椎體相對下面的椎體向前或向後滑動,會產生滑脫的原因很多:

1. 先天性脊椎結構異常:主要由於腰椎間上下小面關節發育異常引起。

2. 椎弓斷裂性滑脫:椎弓的異常或是骨折導致滑脫,好發於年輕人身上,長期重複從事背部過度伸展或是高衝擊性之運動,如體操、撐竿跳、潛水、跳舞、舉重、美式足球等活動,容易造成脊椎間椎弓斷裂而產生這個問題。

3. 退化性滑脫:是伴隨椎間盤退化與脊椎的上下小面關節間退化與變形所影響,造成椎體不穩定往前或往後滑動,但滑脫的程度一較不嚴重,屬於假性的滑脫。滑脫通常發生在通常出現在第四,五腰椎或第五腰椎、第一薦椎之間,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四倍以四十歲以上的女性居多。

4. 外傷性滑脫:因為遭受高能量外力衝擊,而造成急性骨折滑脫。

5. 病理性滑脫:骨質疏鬆或局部性的感染、腫瘤等皆可能引起椎體不穩定形成塌陷滑脫。

圖片 1.png

 

腰椎滑脫的主要症狀

1. 最常發生的症狀是下背痛,可能是單側,也可能是兩側。最常見的臨床特點是往前彎腰不會疼痛,但回到直立姿勢的過程會疼痛。此外,特別當背部向後仰或是軀幹旋轉時會使疼痛加重。病患大多會駝背以避免腰椎的疼痛。

2.png

                   (擷取自Sunguts youtube影片)

2. 臀部以及大腿後側有著明顯的緊繃感,並且會在走路,轉腰時候特別明顯。

3. 嚴重時甚至會壓迫到神經,造成疼痛由腰部延伸到下肢,甚至酸軟、麻的症狀。極少數病人也會出現尿失禁等症狀。

4. 因為腰椎滑脫有時會合併椎間盤突出、神經孔狹窄或是椎管狹窄等問題,所以會視被壓迫到的神經節數與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神經症狀。

 

物理治療怎麼幫助腰椎滑脫的病患

      在藉由影像學檢查(如X光攝影、核磁共振攝影或電腦斷層掃描等)確診後。我們建議病友可以專業醫療人員評估的結果與建議,接受相對應的物理治療。視評估結果決定物理治療的方式,包含:

1. 儀器物理治療:利用中頻干擾波、經皮神經電刺激等電療儀器,達到疼痛減緩。但是臨床經驗發現,其實只接受儀器治療的成效都只是暫時性的效果,所以除了接受儀器治療外,一定要請專業的物理治療師提供徒手處置,或是給予運動處方,如此一來才能讓治療效果持續。

2. 徒手物理治療:視病患狀況,選擇合適徒手治療方式為病患治療。包含徒手按摩、肌筋膜放鬆術、關節鬆動術等。

肌筋膜放鬆術:物理治療師會依照筋膜之深淺度檢查各層肌筋膜滑動是否受限,然後往其受限方向施加外加之力量使筋膜放鬆。請讓專業的物理治療師或醫師為您執行此項處置。

關節鬆動術:是針對脊椎關節的活動度變差所做的鬆動徒手療法。藉由關節面的伸展、牽引及滑動,使活動度恢復正常。相較於一般徒手整脊治療,此手法相對的更為安全、無痛。

神經鬆動術:若椎體後方神經被壓迫到時,常會因為神經內部血液循環變差而出現不適的症狀。物理治療師會依照評估結果,針對特定的神經結構,施以特定方向和特殊力道之伸展與放鬆手法,來促進神經組織之活動度,並促進血流進入神經組織改善缺氧的狀況,以達到減輕疼痛的目標。

3. 運動物理治療:腰椎滑脫的病友,常會伴隨腰椎不穩定的狀況,所以治療原則建議以腰椎核心肌群穩定訓練為主。利用專一的脊椎穩定訓練計畫,讓病友達到症狀減緩。核心肌群穩定訓練初期訓練計畫可先著重訓練如何有效控制核心肌群收縮,此時請微縮小腹,感覺到腹部肌肉有緊繃感,但是此時不能有憋氣的行為,過程中維持正常呼吸,此時核心肌群就已經開始啟動了,基礎核心練習可試著將尾椎微微抬離地面,使腰部後面平貼在床面;再將尾椎微微往地面靠近,做出拱背的動作,反覆執行此骨盆滾動的運動(圖1)。進階時,可以在核心肌群收縮情況下,執行屈膝抬屁股的動作,增加動作執行的困難度(圖2);或是四足跪姿且腰椎都要保持在穩定的情況下,練習抬手/腳的動作(圖3),但是腰椎都要在動作過程中保持在穩定的情況下。(*運動部分,因每位病患狀況不同,需要在物理治療師及醫師的確認後才能進行!

 

3.png

  • (圖1)

4.png

  • (圖2)

 

5.png

  • (圖3

 

 

一表搞懂腰椎滑脫與椎間盤突出的差異

      下列表格式中,整理出腰椎滑脫與腰椎椎間盤突出之間簡單的異同。有時候此兩者問題可能相伴出現,所以相對的症狀可能會混合出現,所以還是建議要先依循正規醫療院所進行診察確診後,再進行治療,避免發生誤診而延誤病情的狀況。

 

症狀

有無坐骨神經症狀

起因

好發年齡

疼痛的姿勢

腰椎滑脫

局部疼痛為典型症狀

可能有

過度的後仰或是外力

退化性的滑脫多好發在40歲之後女性

往前彎腰不會疼痛,但回到直立姿勢的過程會疼痛。

腰部旋轉,背部向後仰。

椎間盤突出

兩側腰部、臀部、雙腿痠軟無力,痛,麻

長期的前彎或姿勢不良

介在35-50歲的族群

前彎的動作,久坐久站。

 

腰椎滑脫病友日常生活應該注意事項

       一旦有腰部不舒服的狀況後,日常生活該要注意的事項通常都有相同的原則,目的都是要保持自身脊椎姿勢在良好的位置,避免在不良姿勢下讓症狀惡化。腰椎滑脫的病友特別要注意平日活動,應避免過度激烈之活動,或是需要反覆彎腰,或後仰或快速扭腰動作活動,這些動作都是會讓腰椎產生不穩定性,而使得症狀難以改善。其餘要注意的事項,請參閱陳君豪老師所撰寫的『腰部椎間盤突出,要知道!』一文。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號10F-1 (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 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信誠徒手訓練館 陳君豪 物理治療師

 

       核心肌肉運動訓練是目前治療脊椎與肌肉骨骼疾病的重要概念與主流之一,尤其是有下背痛經驗的病友如果去過醫院或診所接受過物理治療,或多或少應該都曾經接受過物理治療師的指導,學過幾招『核心肌群』運動訓練。但是什麼是核心肌群,要怎麼練才會有效果?平日於門診時,常常聽見很多病友抱怨,學過很多復健運動招式,也天天認真練習,但總不見惱人的症狀有所起色。經過與病友討論發現,很多下背痛的朋友連為什麼要練習這些核心運動、核心肌群是什麼,核心肌肉運動該要注意的重要精髓有哪些都不甚清楚。以下就針對這幾點做一些簡介。

 

核心肌群簡介

       核心肌群是由多個附著在脊柱上(核心)的肌肉群合起來的統稱,這些肌肉的位置大約是在橫隔膜以下到骨盆底之間,以脊椎為中心環繞整個軀幹。狹義的核心肌群包含相對深層的橫膈膜、腹橫肌、腹內斜肌、多裂肌與骨盆底肌,這些肌肉共同保護穩定我們的脊椎,負責保護與支持脊椎的肌肉群,為人體最重要的肌肉群之一。正常情況下不管人體做什麼樣的動作,第一個動用到的肌群就是深層核心肌群,它們會先行收縮將脊椎穩穩固定住,保護脊椎,並讓動作與力量順利傳遞出去。例如抬手或踢球、走路、跑步、吃東西、打噴涕等等。人體的肌肉正常使用順序為:先核心肌肉群,再四肢由近端至遠端的肌肉群。但是,如果核心肌群功能異常或甚至喪失功能失去保護的脊椎,隨時隨地都在承受比過去大上好幾倍的壓力,經年累月下來,脊椎和椎間盤都會發生各種退化性病變。

1.jpg

       下背痛過的朋友一定知道,痠到往痛裡鑽,甚至會有無力感,嚴重者發生軀幹側向歪斜。這時候醫師一般會建議先暫時穿一件護腰,給予不舒服的下背部適度支撐與保護。護腰一穿戴上,頓時痠痛感與無力感都改善不少。核心肌群就有如人體天然的護腰,且這件天然的護腰是受到腦部神經的精密控制,無時無刻的支撐、協調與保護脊柱。所以訓練核心肌群穩定是有必要的,一旦將失能的核心肌群重新訓練起來,將能有效的提供穩定並且控制疼痛。

2.jpg

 

核心肌肉運動該要注意的基本原則

       為了讓核心運動可以發揮所長的改善症狀,我們需要先了解有意念的呼吸控制協調動作精準到位感受身體意識等核心運動的基本要領。當我們暸解了以下四項運動要領,將可以讓治療師建議的復健運動達到最大的效果。

 

有意念的呼吸

       呼吸對於整個運動的步調、緩和與控制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動作中配合均匀緩和的呼吸,可以促進深層核心肌群、骨盆肌肉群的收縮控制能力,還可以達到情緒放鬆並幫助肌肉放鬆與降低身體不必要的張力。呼吸時,遵循鼻子吸氣、扁嘴吐氣的原則。吸氣時,想像盡可能地將空氣吸入肺部最下半部,此時我們可以觀察到兩側胸廓向外擴張;吐氣時,扁嘴呈現發出『噓~』音的嘴型,微微用力想像將空氣由下肺葉引導出來。核心肌群訓練中呼吸的原理與中國氣功中,氣走任督二脈的小周天,需配合呼吸與意念(想像)的引導,才能達到氣在體內巡行的功效。因此此處呼吸並非簡單地無意識一吸一吐而已。

3.jpg

(意念引導示意圖)

 

控制力   

       在門診時,常常有時因為一些阿伯、阿嬤的下肢肌力不足而教導他們在仰臥下的直膝抬腿運動。一週後再回門診時,他們都很神勇的自誇運動做的好認真並且馬上示範請我評比一番,看了差點昏倒,每位阿伯、阿嬤都像是在做熱血有氧舞蹈一般,腳在空中快速地抬上放下,用的都是爆發力在做運動。當替他們重新修正姿勢、調慢速度後,每個人都腳抖到不行,抬起過程一直發抖。由此可見肌力仍然沒有進步。因此如果肌力不夠,就無法有效控制,寧可把動作強度降低到可控制的範圍,才能發揮運動的真正效益。

       進行核心肌肉訓練時不能有爆發的動作,或是速度忽快忽慢,因為這表示控制不夠,應該盡可能放慢速度,以穩度且流暢的動作執行。就像小時候初學騎腳踏車,一開始慢慢,從中學習利用肌肉控制、平衡協調,從穩定中再慢慢加速;若一開始就騎很快,看似踏車好像比較不容易倒,但是當速度越來越快卻不知道怎麼維持平衡時,就會像脫韁野馬般的橫衝直撞了。訓練軀幹與四肢的控制需要很多的肌力協調,動作越慢,做起來很吃力,效果卻很好。

 

動作精準到位

       所謂精確,就是動作的精確。當進行核心肌肉運動時,軀幹與四肢要做出旋轉或彎曲等動作時,在空間中移動的路徑是否正確、是否有準確的移動至正確定點都是被極度地要求。試想今天一台被委以重任深入敵後進行偷襲任務的轟炸機,要以正確的時間點(深夜)、精確的飛行路徑(避免飛進敵方布滿搜索雷達的防空網)、精準的投擲炸彈,三者缺一不可。核心運動每個動作的達成都有其重要性,如果無法精確做到,成效就會大打折扣,因此準確的動作是完成練習的大前提。且品質重於數量。少數的準確動作,反而能得到最大效果。錯誤的動作做多太多,反而容易造成運動傷害。

4.jpg

 

身體意識的增進

       在重複的訓練與完成動作精確的核心運動之後,我們不難發現自己身上每個部位的細胞好像被喚醒一般,可以用有意識的意念去感知身體每個部位,它現在是呈現什麼樣的狀態:痛、麻、癢、在空間中(相對身體中心)什麼位置以及正在朝哪個方向移動等等。身體曾經疼痛過的人一定有過經驗,出現症狀的地方,長期被我們所忽略,它在發出疼痛訊號之前,一切舒服地讓我們忘記它的存在,直到現在。當我們好好感受它確切的疼痛位置、強度與深度,我們的身體意識也正在進步。當然,要增進身體意識,我們不用每次都等到大病臨頭了才開始學習,集中注意力在核心肌肉訓練的動作上,專心感受每個肌肉的收縮,還有傾聽全身細胞回傳的回饋。
 

 

核心肌群穩定訓練基礎運動

針對上述的四項核心運動的基本要領,我們在下面介紹兩個基本的核心運動,讓各位知道如何將運動要領帶入到實際運動之中。

 

橋式髖部抬起

5.jpg

起始姿勢

仰臥姿勢下,膝蓋彎曲,雙腳踩地與肩同寬。雙手沿著身體兩側,掌心向下。頭部下方不可放置枕頭。

動作執行

(吸氣)將整個脊椎做伸展。感覺頭頂朝頭端延展,尾椎則相反朝腳端的方向延展。

(呼氣)從尾椎骨開始抬離地面,讓骨盆後傾,腰部逐漸平貼床面。依序緩慢將骨盆、腰椎、胸椎一節一節抬離床面。直到重量落在上胸椎的部位,不可壓迫到頸椎。動作過程中不可以忽快忽慢(控制協調);注意移動過程中,動作穩定,不能忽左忽右、忽左忽右(動作精準到位、感受身體意識)。

(吸氣)維持抬起姿勢,吸氣擴張胸廓。

(呼氣)從胸椎開始將脊椎骨逐節放回床面,回到起始姿勢。
 

腹肌基礎動作

6.jpg

起始姿勢

仰臥姿勢下,膝蓋彎曲,雙腳踩地與肩同寬。雙手沿著身體兩側,掌心向下。頭部下方不可放置枕頭。

動作執行

(吸氣)將整個脊椎做伸展。感覺頭頂朝頭端延展,尾椎則相反朝腳端的方向延展。

(呼氣)延伸後頸部,由頭部起始抬離床面,緩緩彎屈頸、胸椎,使肋骨下緣靠近骨盆。同時雙手肘伸直抬離床面。保持眼睛直視雙膝。動作過程中不可以忽快忽慢(控制協調);注意移動過程中,動作穩定,不能忽左忽右、忽左忽右(動作精準到位、感受身體意識)。

(吸氣)維持抬起姿勢,腹肌保持收縮,吸氣擴張胸廓。

(呼氣)上半身從肩舺骨、頸椎將脊椎骨逐節放回床面,回到起始姿勢。

 

 

信誠徒手訓練舘: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44號10F-1(捷運古亭站七號出口1分鐘即達)

電話:(02)27213347 0955437313信誠徒手訓練館

初步預約單:

http://goo.gl/forms/AR5HCBNueE

信誠徒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